王崧舟
语文应转化字句中的文化密码,使得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一、李清照《声声慢》
有人评价这首词字字写愁 层层写愁,却只漏一字。法国人克洛代尔也喜欢这首词,对这首词做了改写《绝望》,法国人有直抒胸臆的传统,中国人写词很少有直抒胸臆的写法。如写想你,诗人会这么写: 《卜算子》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一剪梅》唐寅: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中国的古典诗词是意象的语言,不是词汇的语言;是情感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用意象本身来说话。
余光中先生说: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从言到意,从意再回到言。需要找中介——意象,读诗或词需从言到象,再到意,诗人写诗词是从意到象再到言的过程。
二、林黛玉如何教香菱学诗?香菱又是如何学的?
香菱读书,见意象,见场景。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读白话文是否也要如此转换呢?当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如何学“饱经风霜”这个词?
教师引导:1.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饱经风霜的脸?2.我想请你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车夫的这张脸,但不可用饱经风霜这个词。3.我们都有两只眼,一只眼睛看到外貌,另一只眼睛通过眼睛透过外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社会地位等。你从车夫饱经风霜的脸看出了什么?4.假如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5.鲁迅先生又是怎么对待车夫的呢? 如此学,可变成学生的积极语汇,原因在于意象。
四、我们该如何转化意象?
举例张志和《渔歌子》
1.赋型还原
2.切己还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白鹭是否就是你曾经的旧相识呢?
3.联想还原
白鹭曾出现在不同诗人的诗中。李白《白鹭》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心闲且未去,独立沙洲傍。写出了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心灵的自由,这种不就是张志和笔下的白鹭吗?它也是自由的孤独和孤独的自由
4.象征还原:有诗人生命意味与追求
张志和仅仅是写白鹭吗?白鹭为张志和,张志和就是白鹭。张志和凝望白鹭,忘了钓鱼、忘了时间、忘了一切。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突然有了一种顿悟,唯有自由才是那永恒的风景。
我们学好古典诗词,其实不是转化意象,真正转化的是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如此,我们还原出来的意象才越来越有深度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