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到过春节,总会碰到有人问我,“看没看春晚?”我回答没看,问我的人会说,“不看也罢,春晚越来越没意思了。”
当然,现在见面问一问看没看春晚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因为,身边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少了,看完春晚说春晚好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我倒觉得,这恰恰在慢慢回归正常。但是,也还有一些不正常。这些不正常就该慢慢消失才对,才正常。
二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简称为央视春晚或春晚,是中央电视台在每年除夕之夜为了庆祝新年而开办的综合性文艺晚会。起源于1979年,正式开办于1983年,2014年被定位为国家项目。”
春晚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特定现象。当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的观念刚刚开始转变,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开始变得开放、自由,人们开始产生精神娱乐需求。电视机虽然开始兴起和普及,但人们所能看到的综艺节目却少之又少。
央视从1979年开始误打误撞,用这种晚会的方式,让诸多的名人、诸多的文艺形式,集中到一起,进行一场长达四小时的娱乐活动,自然吸引了诸多人的目光。
说实在的,这台晚会刚开始的时候,几位主持人的清新与激情(当然后来变成了忽悠与煽情),几位相声小品演员的真情奉献,一些实力歌手的倾情演绎,还有众多的创作者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宽松环境下,激情迸发,创造了中国电视综艺的诸多经典节目,从中诞生了不少新人新的艺术品和不错的艺术形式。
一时间,春晚成了很多中国人春节的必备项目了。
三
为什么后来看春晚的人越来越少了?为什么每年的春晚都会被吐槽?我觉得春晚至少存在这么多矛盾没有解决。
一是对春晚的定位过高。在开始几年和十几年获得的巨大成功面前,有了众多的观众捧场与赞誉,央视自己也有些晕乎,觉得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大业就靠这台晚会了,全世界华人的凝聚力也非这台晚会莫属了。甚至将自己定义为“新民俗”,甚至有人还提议要去“申遗”,2014年还把它确定为“国家项目”(这个国家项目我一直没搞懂是怎么个意思)。
一个本来的娱乐节目,一旦提高到这种高度,不装×都不行了。于是,拔高,拔高,继续拔高……一直高到怎么都很难达到的高度,然后不顾铺天盖地的骂声。然而,每年都有人搞出一个什么测评,说收视率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好评如潮,开始自说自话了。
二是晚会本身变味了,变得不再文艺,不再娱乐。随着晚会的成功,晚会成了香饽饽。凡是与晚会沾点边的人或事都变得炙手可热,成为导演是一种荣耀,成为演员更是出名和掘金的最佳方式,由此产生腐败与龌龊。剧本质量没法保证,艺术水准没法保证,演出水平没法保证,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换台率没法保证,收视率没法保证。不过还好,央视自己公布的收视率,应该每年都保持增长吧。
三是观众的欣赏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晚会制作水平局限之间的矛盾。全国观众的欣赏水平,与春晚刚刚出现的八十年代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在已经不是原来的文艺荒原了,现在也不是央视一家独大了,甚至现在的主要娱乐方式都不是电视了。晚会的结构、板块、形式没有大的突破,甚至一些非娱乐的说教色彩仍然像以前那样浓厚,甚至都不如以前讲究方式了。
四是晚会不区分目标群体,想把所有全世界华人都拉入其目标观众的期望太庞大了,庞大到根本无法实现。
四
以后央视晚会该怎么办下去?当然,这样的问题,人家央视早就有谱了吧。
但是,还是想说说我的想法,虽然不一定好听。
第一,晚会就回归晚会,不要把一档娱乐节目拔的那么高,最后搞的四不像。做好自己最该做的事就好了。
第二,不要要求地方台都来转播。你既然高大上,既然白富美,想来的自然就会想法设法到你这里来,何必所有的台都一个节目,喜欢的自然看起来方便,不喜欢的看到每个都是不更心生厌烦么?
第三,找准定位,弄明白受众。不要期望一个晚会可以讨hu好you所有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