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一本书是《论语别裁》,刚读完第一章,慢慢读下来收获挺大。这本书是一位大哥推荐的,他在做人做事上堪称我的楷模,在单位更是个大笔杆子。作者是[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诗人、武术家、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论语别裁》所讲第一篇《论语·学而》对大家对“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做出了新的解读:其实“学”并非是大家常说的“学习”,而是“学问”。学问就是做人做事,《学而第一》通篇都在讲如何做人做事。感触比较深的有这么几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做人言而有信、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能够到这些,即使没上学,也可称为有学问。
说点题外话
言文分离、知识密度
大家常会用到四字成语,想必也感叹过古文好奇妙,短短几字就表达了那么丰富的涵义。可以说古文知识密度高出几个数量级!现在讲白话文,说的和写的意思一样,文字也就没了那么深刻的意味。
一切源自“言文分离”,详情请看知乎讨论“为什么中国古代的书面语(文言文)会与口语完全脱节?”
冥想,既能放松精神,又能集中注意力。
早晨6点醒来,躺在床上尝试着做冥想放松,尝试着将注意力集中于手指尖,采用腹式呼吸,心跳和呼吸渐渐变缓变稳,渐渐地感到脑子很轻松。然后渐渐地能够把昨天所学的和心理一直忧虑的事情想明白。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攀比物质财富。看王阳明、孔子,他们虽然不富裕、甚至有时面临食不果腹、生命危险,然而他们的生命却是富足的、欢乐的、幸福的。而看看我们今天,不愁吃、不愁穿,却每天愁眉苦脸。为什么呢?物质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缺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那份崇高感。我也许永远做不到像圣贤那样影响生后的国人,但我能够使身边的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