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找规律》一课,在惊叹于张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同时,最深的感受就一个字:活。
首先,学习素材“活”——创设让学生“感动”的情景。整节课,张老师从刚刚过去的2022年2月4日的冬奥会的具体情景引入,用有节奏的掌声欢迎冰墩墩来感悟规律;用冬奥会的金牌银牌铜牌以及冰墩墩雪融融来认识规律;用不同颜色的冰壶来创造规律等一系列鲜活生动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乐”学。这些生动形象的素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同时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
其次,课堂气氛“活”——营造让学生“激动”的氛围。整节课张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营造润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的“动”起来。课堂上,张老师富有亲和力的语调,及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表扬,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心理处于兴奋活跃状态,敢想敢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表达、交流、对话、质疑的平台,给学生以空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正是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张老师在让学生一人摆冰壶另外三人猜排列的规律时,学生才敢大胆踊跃发言,积极展示不同的摆法,才会在其它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地交流互动,畅所欲言,进而产生思维的碰撞,演绎着一幕幕不曾预约的精彩。
再次,学生思维“活”——提供一种让学生“心动”的机会;。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最有效方式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课堂上,张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使学生活动,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的学习。张老师先让学生通过有节奏的掌声来感知规律,接着让学生观察大屏幕上所给出的一组图案,找出它的排列规律。张老师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以下几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一组图案,你能接着摆吗?为什么要这样摆?你能看出它是按什么图案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吗?一组中有几个图案?第一个是什么?第二个又是什么?④怎样才能让同学们听得清楚,看得明白?从而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圈出重复的部分,或者是按组来分。这一系列的问题,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其中,思维空前活跃,在观察、比较、抽象、推理意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建构起“规律”的本质。
随后,张老师让学生根据刚才所找到的方法,圈出学习单上图形或人物的排列规律,接着让学生口述圈画规律,并在交流讨论中,进一步抽象、概括进而把握规律。在用规律的时候,张老师进行了深度的拓展:“如果再摆下去,接下来应该是什么”,“如果一直摆下去会是什么样的”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想象,从看到到想到,从有限到无限,不断地丰富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
布鲁纳曾说过,剖析是教学的生命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纵观以上教学活动,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剖析,在剖析中创新。
第四,所学知识“活”——搭建一座让学生“行动”的平台。整节课,张老师设计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学习和应用相结合,促进了学生不断的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和归纳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张老师巧妙地借助玩冰壶这个游戏进行,精讲巧练,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育家怀特海指出,不能让知识僵化,要让它生动活泼起来,这是所有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了让知识真正“活”起来,张老师还让学生创造规律。具体分以下几步进行:让学生先在小组内摆,一人摆其他人思考讨论排列规律。到讲台上一人摆,其他人说规律。根据学生的摆法找生继续摆下去。④老师把一组中加一个或者减一个,让学生接着摆下去,从而体验后面的应该怎么变化。⑤挡住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猜测挡住的冰壶又是什么颜色。⑥让学生在相同中找不同。⑦让学生尝试能用磁扣代替冰壶,摆出同样的规律。⑧如改用三角形或小棒,谁能试着摆一摆,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式来表示这些规律?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活动,激活学生思维,让知识始终处于运用当中,不断地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
纵观张老师的整节课,从创设有意义的情景感知规律,到引导学生口述、圈画规律,再到让学生创造规律,最后通过数形结合概括规律进而提升对规律的认识,真可谓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既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又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张老师教学是灵动的,课堂活力四射,整节课不断地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用数学的头脑进行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真正实现了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