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出自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作的一首小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
我原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
前一句已经让人动容且深思,后一句译文直接让人感受出悲伤逆流成河的明晃晃的刺痛和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伤。
多么强烈的对比,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原本我可以忍受的黑暗,在见过明亮的阳光后,黑暗还是原来的黑暗,却顿时变得不可忍受了。于是人生陷入了不断的自我拉锯中。就算山洞里多了火把,也不能叫我惊奇,因为我已经见过了太阳,更加映衬出此时人生经历的荒凉,从此心底更是多了一丝不挂的荒芜。
这句话从一侧面道出了社会尴尬现象:人见了世界更好的世面后最怕努力和认知赶不上,于是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
也反映了另一个社会丑陋的现象:斗米恩升米仇。原本别人可以忍受的贫贱,却因我们一时的善良行为,见到了更多钱和短暂享受好点的条件,难免破坏了别人内心的平衡,他们没有学会感恩,反而慢慢生出抵触生活的心理,不能安之若命,慢慢生出懒散的心态,那我们好的发心却引导了件坏结果的事情。这就是从此让内心的荒凉变得更荒凉了。
事实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只是施舍了一条鱼,吃了就没,还不如教人捕鱼的技巧,可以自力更生,这才是真正把阳光给到别人手上,这也许就是做到了助贫的本质上。
提笔至此,我想我们应该移步去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看看作者当时的心境。相传42岁的狄金森创作于1872年,已经过了自己的创作黄金期。但恰恰因为喷涌的诗情慢慢平缓,诗人的笔触也更加冷静并充满思考,于是谦虚地总结了42年的收获。她感叹的只是将近江郎才尽是她不可挽回的事情。与他人无尤。
其实见过光,谁还愿意守着黑暗呢?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恰恰是因为见过大世面,知道了世界不缺好东西,才在心底默默立志要出人头地。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说过他就是在小时候去过上海见过了世面,知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长大不愿意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甘心做个农民。和他一起长大的那些小伙伴本来成绩也不错的,就是因为没有见过外面世界的世面,以为到处都差不多,最终选择默默待在家里干活赚钱。故事后面相信大家都知道俞敏洪是个名人,成功人士了。俞敏洪把小时候见过的光变成了他追逐的光,最终他也活成一道光。
那如何才算见了不同的世面呢?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书中自有黄金屋,看天下景,观众生相,借助成功人士经验的指点可以更快地达成目标。
见了更多的不同的世面,谁还愿意回到原点呢? 一微光亦可燎原! 原来以为众里寻他千百度不见而已, 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