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禅诗有感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词、书、画俱佳,尤其是他的诗词创作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尽管他一生跌宕起伏,命途多舛,但他始终能以理遣情,笑对人生。他的禅诗创作,打破常俗的知识框架,从宇宙人生的角度进行思维,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禅机和睿智,给人以启迪。
苏轼出身于文化世家,博学多识,喜读佛老,与僧人交往甚多。佛老物我两忘,于世无争的超脱思想在他身上有很多体现。“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这首诗的起因是因为一个典故。相传苏东坡和秦少游常在一起谈学论道,互不谦让。一天他们在一起吃饭时,刚好看到一个乞丐走过,由于许多天没洗澡,身上爬满虱子。苏东坡说那人身上的虱子是从污垢生出来的。秦少游说那人身上的虱子是从破棉袄中生出来的。两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后来他们决定请佛印禅师评判对错,输的要请一桌酒席。苏轼求胜心切,私下跑到佛印禅师那请求帮忙,禅师答应了。秦少游也去请禅师帮忙,禅师亦应允。两人都以为稳操胜券,耐心等待禅师的到来。揭晓的日子到了,禅师告诉他们,虱子的头部是从污垢中长出来的,虱子的脚部是从棉絮中长出来的。你们都错了,应请我吃酒席,苏轼有感写了这首诗。
按常俗的思维,物是物,我是我,物我是对立的。在禅师的心中物我是一体的,外相的山河大地就是内在山河大地,物与我之间已没有区别,管他虱子是从棉絮中生出来,还是从污垢中生出来,泯除二者的对立,才能得到圆融的统一。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也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比较典型的禅诗。“杏花飞帘散余香,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花香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明月中,惟忧月落酒杯中。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此诗写月下幽幽景致。暮春之夜,杏花飘落,清澈的月光穿过窗户,把清辉洒在无眠人身上。全诗通过拟人化手法,描写了一个宁静、空灵、超然于物外的境界,颇具禅意。 “杏花飞落散余香,明月入户寻幽人”,是幅美丽的月景图,花开叶落,日月轮回,宇宙大生命的生生不息,令人烦恼顿消,物我两忘。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留给我们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苍凉凄清的画面,寄托了自然无情的人生感慨。
苏轼经历了从仁宗到徽宗的五朝,仕途坎坷,屡遭流放。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创作了很多旷达人生,隐逸空灵,超然脱俗之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七绝》一诗是苏轼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杭州通判游览西湖所作。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首诗写望湖楼上所见急风暴雨的奇景。黑云压境,仿佛浓浓的墨汁在天翻滚,大雨包裹着白色的雨珠,倾泻而下……刹那间狂风骤至,吹散了乌云,又是一片艳阳高照,碧波如镜。大自然的自生自灭,去任自由,随即任性的境界,蕴含着悠远无尽,无限无垠的禅意。
禅诗之所以多选择大自然的现象作为表现的主体,就在于自然界的事物本身是无目的性的。花开叶落,鸟叫蝉鸣,它们本身都是无意识,无目的,但也就是在这无目的性中,却似乎可以使我们窥见那个使这一切所以然的大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