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童年的故事,也是一个梦想的故事,是个略带伤感的成长故事。
《我和我脚踏车》这是一本我最喜欢的绘本之一。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一直梦想有辆自行车,好作为一个社交的媒介或资本,他一次次努力但一次次失望,最后自己调整心态,不再在意别人的目光,正视现实,继续孤独但逐渐成长并成熟的故事。
这是台湾绘本作家叶安德根据自己童年经历创作的第一本绘本。他在创作本书时还特地买了一辆红色自行车重温儿时的梦想。这本书从看封面就瞬间能把人拉回童年时代,整本书像一个老电影一样,一帧一帧像童年的定格画册,作者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角,和我们娓娓道来。它的每个画面,每句话带给我满满的回忆。
我和我的忠实伙伴小狗,去阿公家的意外收获。交代了我想要一辆自行车的愿望,并且把它的实现寄托于阿公的“阿拉丁神灯”上。
孩子的交际圈也是一个社会圈,谁也不想被排除在外。同学们常约我去骑脚踏车。我每次都积极参加,因为玩耍很快乐,更重要的是,我想和他们一起玩,想融入他们。
这是一幅台北乡下的田园景象,却是让我想起了自己家长,在我小的时候,生在一个绿山环绕的村子里,空气非常好,村里还有条河,我们经常跟着妈妈去河里洗衣服。那时村里人很多,孩子们也多,我们经常在中午午休时不睡觉,偷偷约着去山上或水沟里玩耍。大中午跑去摘山果,刺梨,沙棘等。一晃我已经出来,离开村子快二十年了,再也回不去那时的时光。近几年因为煤矿开发,村里的地被推土机推的面目全非,河也早就干涸了,村里人搬的搬,死的死已经没什么人了,据说再过几个月,这个村子将会被夷为平地,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小男孩感觉伙伴们都笑我,这种感觉很准确。他们三个人叫上我玩,又处处不等我不和我在一起,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取笑我吗,给他们带来更大欢乐。因为我的自行车比不上他们,如果我也有一辆儿童自行车就可以和他们一样了,这也是我想要一辆自行车的主要原因。
小男孩极力想获得友谊,想融入朋友圈,但是不管怎么努力,自己感觉都被排除在外。停在一起的自行车影射出了他和小伙伴的关系,他们是一伙,他自己一人,陪伴他的只有小狗。
想起我小时候在村里上学,有个女生家境比较富裕,她父亲也是村里的干部,她在班里也很受老师喜欢。女生们都巴结她,她不仅可以决定自己和谁玩,还能决定你要和谁玩。不听她的话,可能落单的就是你自己。要知道,在孩子的世界中,有时同伴的排斥和疏离比老师的批评责骂更可怕,
为了避免没人和自己玩。我也曾费劲心思讨好她,做她的小密探,有什么有无价值的事情赶紧打报告。印象最深的一次,她说要收集糖果纸,我马上自告奋勇说我家里有,她当即让我回家取。我拍胸脯说肯定一会儿取回来。
那是课间休息时间,我以一百米冲刺的速度跑回家,没想到家里没人,不知道我妈上哪儿去了,时间紧一时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也怕我妈说我这个时候回来干什么。我决定铤而走险爬窗户,打算从窗户进去拿糖纸,没想到等爬上了窗台,(老家的窗台很高),使劲推窗户怎么也推不开,那天我妈连窗户也插死了,试一会儿手都酸了,那时候已经打响了上课铃,我只的返回去上课。
但是她会怎么想我呢?会不会觉得我故意不给拿呢,会不会明天就没人和我玩了呢,没人和我玩我自己该怎么办呢?那种一路上忐忑不安极为复杂的心情,以及到了教室里老师问我干吗去了我不敢说,而她用鄙视的眼神看我一眼,那种情形到现在还记得。
说到干家务,我从小就帮妈妈干活。因为爸爸那时经常外出,妈妈一人忙里忙外,我在她身边,耳濡目染学会了做家务。摇手摇风机,做饭,喂猪,甚至织毛衣我都会,地里农活几乎没干过,但是家里的家务几乎每样我都做过,洗衣做饭,打鸡喂狗我样样会干。虽然现在我因为工作忙不经常做饭了,已经很久不在和面了,但那种和面呀,蒸馒头呀的事情一直都记得。尤其记得妈妈说和面要“三光”盆光面光手光,我老理解为是“山光”,老想着和个面山头啥时候会光啊!
童年的记忆总是孤单的,我家院子里就有电线杆,上面经常有麻雀呆着。和画面中一模一样。我家就我一个女孩,当哥哥们不带我玩时,我就自己经常坐在院子里,望着天空发呆,希望自己快点长大,离开这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转眼我来到外面的世界近二十年了。
小时候我看到同学卖了个双层文具盒,而且文具盒上的图案会变,换个方向就变一下,我特别渴望自己也有一个,但我知道我妈不太可能同意再给我买一个,我们三个(我和我的两个哥哥)同时上学,家里负担不轻,刚开学已经给我们卖了一人卖了一个文具盒,虽然普通但是也能用。放学后我一直拿着同学的文具盒看,甚至动了偷的念头,正打算装到书包里还是已经装进去记不清了,一个同学在院子里喊我,吓得我赶紧掏出去放下了。但是那个双层文具盒我梦绕魂牵了很长一段时间。
小时侯的几个教我们的老师都让很爱打人,那年头好像大家都支持老师体罚孩子。老师打学生司空见惯,只要不是打的厉害,见血了或哪里骨折了,家长根本不管,甚至还会和老师说:“老师,我们家孩子皮,不听话就使劲打。”我们班上的男生成了老师的出气筒,只有老师气不顺,找个由头比如没有完成作业,提问题答不上来等,一节专门的刑罚课就开始了。让犯错的学生让蹲马步,粉笔砸,站着上课算是VIP待遇了。让举砖头,同学们自己相互用教鞭打手心,或老师的身体力行的为我们展示拳脚交功夫更是家常便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有几个男生好像是没完成作业,老师开始用教鞭抽屁股,抽几下不解气,让他们脱了裤子光屁股抽,那时我已经是三年级或四年级,已经知道羞耻心,我们女生大都捂着眼睛或脸,几个男生在老师的逼迫下,站在讲台那里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退下裤子让老师抽……哎,写到这里,不知那些曾经被如此对待的同学,现在在哪里,他们心里阴影面积多么大,童年也是一把辛酸泪啊!
小男孩快速的系鞋带,使劲蹬车,搬车下楼梯追同伴的场景深深打动了我,他多么想有一辆帅气的自行车,自豪的在同伴们中间,毫无压力的一起玩耍,这不是虚荣,这是社交的需要。当然,有人可能会说从小就要告诉孩子不虚荣不攀比,这是对的,但是如果你现在开个电动车,却老和开宝马的车要在一起,他们还老和你比谁跑的快,你有没有压力,道理是同样的。所以为了能在一起愉快的玩耍,心思澄明的小男孩只想要一辆新自行车啊!
童年的印象,躺在我家后山上的大草地上,其中一个大斜坡草地,我们可以玩滑梯,就是坐下来让人推一把,就顺势溜下去,或干脆自己抱着头骨碌下去,玩的乐此不疲,累了就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不断变换的白云,一会儿像匹马,一会儿像个小女孩的白云,幻想着一个个故事,或盼望着快点长大。曾几何时我早已长大,离开家乡多少年,到如今怕是再也回不去了。那后山青青的绿草地是否还是肆无忌惮的绿着,那天上的白云是否还是无所事事的漂浮着,一会儿变出个马来,一会儿变出一小女孩来。
那辆我最心心念念的,还在画在墙上的红色自行车,结果被同学买走了。我通过教他骑车一起玩,也过了过自己骑新车的瘾。我以为我们的梦想都实现了,但是很快不幸发生了。我骑着带同学摔跤了,摔的还不轻。
我和同学因为骑车受伤了,在家里不能上学,妈妈给人家道歉,在得知我的心愿后,说只要我考入班里前三名,就给我买辆自行车。我还有机会拥有自行车哒!
小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第一名,以为马上要实现了梦想,不料妈妈给讲了个悲惨的故事,迫使孩子改变了决定,我猜想被妈妈拒绝后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失望,与之前欣喜若狂的心情形成了巨大落差。看着日夜操劳的妈妈,这一刻他突然长大了,他接受现实,他打算只要一盒新蜡笔就可以了。并且自己找来红油漆认真的把那辆大车刷成红色,这样等于自己也算有一辆红色自行车了。看到这里心里总是酸酸的,曾经在年少时,我也有着多么想实现而未曾实现的愿望。物资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教育人。妈妈的做法无可厚非,因为家庭的原因一句话可以让孩子充满希望,也可以使孩子的愿望破灭。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跟妈妈走亲戚,因为我感觉出去我妈妈就会感觉变了个人,对我又温柔又体谅,还有好吃好喝的。一次她说过几天要去一个亲戚家,会带上我,我很期盼,前几天就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打算和她出门,结果到那天了,我妈说不能带我了,理由是人家家里住不下。我当然不干,开始嚎啕大哭,家人都安慰和劝说都无济于事,我就是要跟妈妈去。最后他们不得不按住我我妈乘机走了,等我起来早已不见妈妈的影子,坐在门槛上继续嚎啕大哭。那时还不理解妈妈的不方便,但是那种妈妈说话不算话的愤恨心里当时在心里恨透了。
小男孩还是拥有了一辆自己改装的红色自行车,和一盒蜡笔(自行车是代步更是交友工具,但他已经不在意了,不在在意伙伴们的看法。他选择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一盒蜡笔。蜡笔也预示着他真正喜爱的是画画,而他长大之后确实也成为了画家)
那代表着童年梦想的风筝已经断了线,连同那曾经最渴望的自行车一起随风飘去。所以他只希望自己快点长大。但不要变老,因为他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和热情,只是想早点脱离孤单和贫穷的童年。
“每个成人都曾是儿童,只是他们自己忘了”绘本作为一种最优质童书,不仅适合孩子看,同时也适合大人看,因为它能让我们长大成人之后,偶尔会再拥有一颗童心,并有机会再回到童年。如果你也是70后80后,生在那个物质比较匮乏的年代,或有类似和作者的童年经历,可以读读这本《我和我的脚踏车》,重温一下儿时的记忆,希望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