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的茅卫东老师,曾经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茅老师去参加一个全国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研修班,有一位特级教师在讲课时和学员们分享了“辨析题的十种类型及答题技巧”,很实用的东西。那个特级教师神秘而又自豪地告诉他们,有一家电视台出价数千元请他去做电视讲座,他拒绝了,这是他的研究心血,轻易不外传,这次看到年轻的优秀同行很高兴,所以愿意无偿和大家分享。茅老师和进修班的其他同学一起鼓着掌,心里却在想:这就是中学政治特级教师?我以后也会是这等模样吗?又听特级教师严肃地说:“我愿意和大家做朋友,不过请大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把这个东西泄露给其他人。”茅卫东老师写到:一个著名的政治特级教师,努力了一辈子,临近退休了,最得意的竟然是“辨析题的十种类型和答题技巧”,我知道,这辈子自己无法再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老师了。
对茅老师这样的经历我感同身受。我是教语文出身,在前些年一次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上,我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写作?结果,那些骨干教师非常坦率地承认,自己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应试教育的功利性,让我的语文同行们大多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能和欲望,大家被“统一考试”、“标准答案”、“教学参考”这些东西打磨成了同一型号的教学机器,不看理论著作,不读专业书籍,甚至不看文学作品、不写作,如果某个学生还保留着广泛阅读的习惯,那十有八九要被批判为“不务正业”。如果跟这些老师讲起语文教育名家于漪老师倡导的语文教学要有“时代的年轮”,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他们也大多会嗤之以鼻,以为那是“没用”的东西。就像茅老师描述的那位特级教师一样,他们会满足于研究答题“绝招”、“秘籍”之类的东西,乐此不疲,并把这些作为自己了不起的“成就”而洋洋自得。
这就是我们当下不少教师的真实现状。他们在极端功利的教育价值的错误导向下,浑浑噩噩,打着教育的旗号,自以为辛辛苦苦,呕心沥血,实则早已走在了教育的对立面上。有些人沉湎其中,并不自知,有些人偶尔也会“醒过来”,发现了方向的错误,但看看周围的人大都如此,也就心安理得地随波逐流了。慢慢地,教师失去了灵性,失去了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失去了独立的人格,也失去了“人味”与“人性”。一个灵魂苍白、毫无个性,只会在知识和考试里挣扎的教师,最多能称为一个知识的容器,甚至是一种考试培训的工具,人格被严重异化,身心表现出严重的缺陷,而学生,将成为这种缺陷最大的受害者。
何为“异化”?简单的理解就是一个事物因主客观原因长成了自己的对立面。教育本应是为了人的自由与解放,最终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应试成了学校的核心价值,除了分数,师生已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存在。为了知识,人们忘却了自己,忘却了生活,甚至牺牲了自己和自己的生活。教师,因为这种客观教育生态的畸形与扭曲,丧失了教育的本来面目,“唯分数论”,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与排名为指向标,迷失其中,加上自身缺少独立的思考及行为的疏懒等原因,逐渐沦为“工具”,与教育的方向相悖。
这一过程中,教师呈现出“单一”的思维模式,遇见问题习惯诉诸于一对一的因果关系论,缺乏基本的事实与逻辑。他们麻木、迟钝,没有思想,没有追求,屈服于权威,满足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循守旧,得过且过,不愿做出改变。据我观察,许多教师就像那些抱着鞭子驱赶羊群的“牧羊人”,完全被动地执行上级规定的教学计划,甚至有的连上级规定的教学计划都无能力去完成,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扼杀掉一批生性好动和好思考的“调皮学生”,当这些“牧羊人”得意地把自己的学生调教得“无比乖巧”之后,他们也就在事实上充当了扼杀天才的凶手!
而人格特征上,这些教师则大多趋于控制欲强、唯我独尊、偏执、狂躁、分裂、持有妄念等。由于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知识和文化素养低下,内心自卑,越自卑,就越发表现得自尊和自大。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有些老师特别会“整”学生,会折腾家长,生怕学生和家长小看了他们,比如平白无故地增加许多作业和繁重的任务。更有甚者,则演变成网上屡见不鲜的教师伤害学生事件,令人发指,这大多是因为教师人格被扭曲与异化的结果。学生与这样的教师交往,比与一个疯子交往也好不了多少。而教师作为学生个体接触最多,也是最先接触到的社会权威,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和塑造无疑是巨大的。
抛开个人经历、性格等原因不说,我们必须明白,学校管理中的不恰当、不正确的做法,也是导致教师异化的重要原因。要想打造一所富有人性的、温暖的学校,将更多深陷泥潭的教师唤醒,我想至少应该做好几件事。
首先,管理者要加强对人的认识、对教育的认识,洞察“人”和“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的教育生态中,承认“人”的存在,重视“人”的感受,以系统化、人性化的思路设计学校的所有工作,包括顶层设计与具体一件小事儿的细节,也包括校园环境、学校的思维、行为、话语体系等诸多方面。从关注“事”进化到关注“人”,把教师作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看待。比如,我看到一所学校对教师的检查项目有:教案、听课笔记、学生作业批改、分数统计表、会议记录、试卷批改、学习笔记等等。我们要思考,教师还有没有自己的生活?教师还有没有可贵的自由?管理者以这种方式“督促”教师进步,其结果,通常会导向教师千方百计地去“压榨”学生,以取得像样的成绩!这样的教育管理,违背人性,违背人心,自然不具备“以人为本”的特性。
第二,加强师生思想层面的引导。学校不仅仅是让人感觉到幸福,更要引领人认识什么是幸福的责任。在学校旗帜鲜明地开展一系列的“寻找人”、“认识人”的活动,包括老师们的培训、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人”的存在、人的需求展开,而不要把出发点定位在“面子工程”。
第三,打造学校、老师、儿童、家长、社区的“学习共同体”。一起认识人,大张旗鼓地提倡与落实“尊师重教”,让教师在被尊重、被赏识、被热爱中找到自己,成为“人师”。这个逻辑就是让教师生活在“人”的教育生态中,用生态养育。让教师用自己的“成人”努力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最后让教师成长在浓郁的“人”的环境中,最终成为懂得人的人。
最后,要允许一部分老师“跟不上”。管理者要有这样的心胸和气度,能够扛得住来自于外部的压力。要将评判标准放在“每个人都做当下最好的自己”,强调自己和自己比,而不是简单地不看基础的横向比较。主张教师慢慢走,形成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良好的“育师”氛围。
唤醒“沉睡”的教师,要在其思想与精神层面给予引领与支持,使其骨骼、肌肉、灵魂独立、饱满,有色彩,要让教师浸润在“人”的环境中,身体、情绪、情感、思想、精神、内核,成为一个整体,并最终成为环境的一部分。人而能立,不是因为物质堆积而成的躯干,而是精神充盈得以站立。站立着才能看见远方,才能行走。拯救被异化、被扭曲的老师,就要从叫醒教师的心灵开始,让他成为看得到人、理解人的人。懂得人的好教师才有勇气面对未来的陌生旅程,内心有“好好活”的欲望,才能拥有与孩子一起张望未来的好奇心。
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学生。这是一条绕不过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