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人工创造生命”——合成生物学(SyntheticBiology)是指利用人工合成的生物分子或非生物材料,构建出具有生命特征的实体,如细胞、组织、器官或生物体。
这是一个涉及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前沿领域,旨在探索生命的本质、起源和演化,以及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和功能。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Biology)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以基因组设计合成为标志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
截至目前,全球科学家在合成基因组、细胞和生物体等方面均有重要突破:
2008年,首次合成了一条人工细菌基因组;
2010年,创造了完全人工合成的基因组驱动细菌;
2014年,合成了一种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人工细胞;
2019年,首次合成了一种具有自我分裂能力的人工细胞;
2017年,合成了一种具有心跳能力的人工心脏组织;
2018年,日本科学家首次合成了一种具有运动能力的人工肌肉。
2023年11月,国际科学家团队在“人工创造生命”领域再次取得重要突破,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Sc2.0 Project)项目首次合成了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
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Sc2.0 Project)
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Sc2.0 Project)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旨在重新设计并合成酿酒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长约12Mb)。
这是人类首次尝试对真核生物的基因组进行从头设计合成。
该项目于2011年启动,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超200位科学家参与。
标志性事件时间节点梳理
该项目的发展过程如下:
2011年,美国、中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超200位科学家联合启动了“酵母基因组合成计划(Sc2.0 Project)”。
2014年,纽约大学的Jef Boeke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创建出了第一条人工酵母染色体(酵母染色体中最小的3号染色体),首条人工酵母染色体synIII的合成,开启了真核生物基因组合成的先河。
2017年3月, Sc2.0团队完成了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16条染色体中的5条,包括synII、synV、synVI、synX、synXII五条染色体,其中4条基因合成任务由中国科学家完成,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特设的酵母合成专刊。
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构建能力的国家,基因组设计合成领域国内研究热度也再创新高。
2023年11月,Sc2.0计划迎来新的里程碑式突破,团队已合成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包括一个全新合成的tRNA染色体,并构建了一种包含50%合成DNA的酵母菌株,其表现出活跃的增殖和正常的细胞形态、长度和形状,并开发了基于CRISPR的精准缺陷扫描定位和修复方法。
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Cell(2篇)、Cell Genomics(7篇)和Molecular Cell(1篇),共 10 篇文章。
图1、研究选为Cell Genomics封面文章
Sc2.0计划的技术路线
设计: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算法,对酵母基因组进行重新设计,移除非必需的DNA序列,添加新的功能元件,优化基因组结构和表达。
合成:利用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的方法,将设计好的DNA序列分段合成为数千个碱基对的片段,然后通过分级组装的策略,将这些片段逐步拼接成完整的染色体。
整合:利用酵母的同源重组或转座子介导的染色体替换等技术,将合成的染色体整合到酵母细胞中,替换掉原有的天然染色体。
验证:利用PCR、测序、FISH、Hi-C等技术,对合成的染色体进行结构和功能的验证,检测其与设计的一致性,以及对细胞表型的影响。
改造:利用SCRaMbLE系统,对合成的染色体进行随机重组,产生大量的基因组变异,筛选出具有新特性或新功能的酵母菌株。
相关研究团队
美国纽约大学合成生物学家、Sc2.0计划领导者Jef Boeke博士,负责项目协调和管理。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成生物学家、Sc2.0计划的国际协调人蔡毅之教授,负责项目协调和管理。
中国天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元英进教授,负责酵母5号和10号染色体的化学合成,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
中国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戴俊彪研究员,负责酵母12号染色体的设计合成,以及长染色体分级组装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院士,负责酵母2号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全合成。
中国华大基因研究院合成生物学首席科学家沈玥研究员,负责酵母7号和13号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全合成,以及tRNA新染色体的构建。
相关研究成果
图2、文章封面
图3、文章插图,文章概述:研究团队利用内源性复制杂交技术将6.5条合成染色体整合到酵母菌株,构建了包含超过50%合成DNA的酵母。同时开发了一种基于CRISPR的精准缺陷扫描定位和修复方法CRISPR D-BUGS,以绘制由特定设计修饰引起的表型变异,并发现了合成染色体之间的组合遗传相互作用。采用Hi-C和长读长RNA测序评估了合成染色体对3D染色体结构和转录本亚型谱的影响,发现设计修饰对基因表达和染色体组织的影响较小。最后,基于染色体替换方法将最大的合成染色体(synIV)转移成功,展示了一种加快合成染色体整合的新策略。
图4、文章封面
图5、文章插图,文章概述: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完全由人工合成的tRNA新染色体,其可作为酵母天然染色体的补充。这条大小190kb的tRNA新染色体包含了275个迁移的核tRNA基因,并结合了非酿酒酵母的正交遗传元素以提高稳定性。同时,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了tRNA新染色体的行为和功能。例如,tRNA测序、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核小体定位、复制谱、FISH和Hi-C等。研究结果表明,tRNA新染色体具有自发加倍的细胞倍性,以及正交tRNA SCRaMbLE系统,可以产生多样的tRNA组合。这也证明了酵母模型的可追溯性,为直接揭示相关基本非编码RNA的假设提供了机会,也为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组工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可以用于探索tRNA的进化、功能和调控。
图6、文章封面
图7、文章插图,文章概述:研究团队展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人工合成真核生物染色体synIV,长达1,454,621 bp。团队基于分级整合策略的巨型组装方法,显著提高了合成染色体构建的准确性和灵活性,同时操纵synIV的三维结构来探索空间基因调控。研究发现基因表达变化很少,这表明酵母核质内的定位在基因调控中起次要作用。最后,研究团队采用数百个loxPsym位点将synIV连接到内核膜,并观察到整个染色体的转录抑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展示了染色体范围的转录情况。
合成生物学展望
Sc2.0计划创造了合成基因组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开启了工程生物学的一个新时代。
通过对酵母基因组的重新设计和合成,研究人员可以探索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和演化,以及基因组与细胞表型的关系。
项目为生产具有新功能和特性的酵母提供了可能,为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带来潜在的应用和创新。
未来合成规模和复杂度将不断提高,从单细胞生物向多细胞生物,从微生物向高等生物,从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从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甚至向人类靠拢。
合成多样性和创新性将不断增加,从模仿自然生命向创造非自然生命,从使用天然生物分子向使用非天然生物分子,从遵循自然生物规律向打破自然生物规律,从满足基本生命需求向实现高级生命功能。
合成应用和价值将不断拓展,从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从实验室向工业化,从理论探索向实际解决,从科学认知向社会服务,从生物技术向生物医药,从生物制造向生物能源等领域。
参考文献
1、Cell, Zhao et al., “Debugging and consolidating multiple synthetic chromosomes reveals combinatorial genetic interactions” https://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3)01079-6 DOI: 10.1016/j.cell.2023.09.025
2、Cell, Schindler et al.,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tRNA Neochromosome in Yeast”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3)01130-3DOI: 10.1016/j.cell.2023.10.015
3、Cell Genomics, Shen et al., “Dissecting aneuploidy phenotypes by constructing Sc2.0 chromosome VII and SCRaMbLEing synthetic disomic yeast” https://www.cell.com/cell-genomics/fulltext/S2666-979X(23)00147-7DOI: 10.1016/j.xgen.2023.100364
4、Cell Genomics, McCulloch et al., “Consequences of a telomerase-related fitness defect and chromosome substitution technology in yeast synIX strains” https://www.cell.com/cell-genomics/fulltext/S2666-979X(23)00245-8 DOI: 10.1016/j.xgen.2023.100419
5、"中国科学家在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合成中获重大突破". 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19886.htm
6、“Debugging and consolidating multiple synthetic chromosomes reveals combinatorial genetic interactions”.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3)01079-6
7、"Establishing chromosomal design-build-test-learn through a synthetic chromosome and its combinatorial reconfiguration". https://www.cell.com/cell-genomics/fulltext/S2666-979X(23)00270-7
8、"Manipulating the 3D organization of the largest synthetic yeast chromosome". https://www.cell.com/molecular-cell/fulltext/S1097-2765(23)00852-3
9、"Synthetic chromosome fusion: Effects on mitotic and meiotic genom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https://www.cell.com/cell-genomics/fulltext/S2666-979X(23)00274-4
10、"Parallel laboratory evolution and rational debugging reveal genomic plasticity to S. cerevisiae synthetic chromosome XIV defects". https://www.cell.com/cell-genomics/fulltext/S2666-979X(23)00176-3
11、"Context-dependent neocentromere activity in synthetic yeast chromosome VIII". https://www.cell.com/cell-genomics/fulltext/S2666-979X(23)00272-0
12、"Parallel laboratory evolution and rational debugging reveal genomic plasticity to S. cerevisiae synthetic chromosome XIV defects". https://www.cell.com/cell-genomics/fulltext/S2666-979X(23)00176-3
13、"Synthetic yeast chromosome XI design provides a testbed for the study of 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 dynamics". https://www.cell.com/cell-genomics/fulltext/S2666-979X(23)00244-6
14、"Parallel laboratory evolution and rational debugging reveal genomic plasticity to S. cerevisiae synthetic chromosome XIV defects". https://www.cell.com/cell-genomics/fulltext/S2666-979X(23)00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