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摔跤吧,爸爸》,我问身边的狗同学如何评价?对于一直都无比忙碌,连看电影陪孩子都要抽空的狗同学来说,他做出了一个3的手势,声称说这部电影至少值得看上3遍。想想自己有哪部电影值得看上3遍的?恐怕只有那部我连台词都能背的下来的《阿甘正传》了。
总体来说,我一直就不排斥印度人主演的电影,从《三大傻大闹宝莱坞》,《阿育王》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都让我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尚未开始,当我得知主演是阿米尔汗时,我就知道这部电影能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痕迹。
看看基本剧情,这部电影的确擅长讲故事。一开始,为了展现父亲的性格,他没有通过旁白长篇大论描述,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有什么样的背景。而是通过一个小冲突,说明一切。看看六要素:
* 时间:在父亲还没有成为父亲的的时候;
* 地点:办公室;
* 人物:父亲和一个新同事,观众是其他同事;
* 起因:作为省级摔跤冠军的新同事蔑视父亲,以为他不懂摔跤,还大话连连;
* 经过:两人进行摔跤对决;
* 结果:父亲用实力完胜蔑视男。原来父亲曾经是国家级摔跤冠军。
不仅过程反转,而且很明晰的展现了父亲的性格、摔跤本领、他的理想以及必须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现实。之后一个又一个的冲突推波助澜:父亲想通过训练自己的儿子成为摔跤冠军,结果一连生了四个女儿;绝望之际,他的女儿竟能打架胜过男子,父亲于是看到曙光,决心将女儿培养成摔跤冠军;女儿们坚决抵抗成为实现父亲理想的工具,直到参加一次婚礼,明白印度女性奴隶般命运,意识到自己的父亲正引领她们走向一条自我掌控命运的道路,于是不再抵抗,从外在驱动的催促转变成内在驱动的努力,量变到质变;女儿进入顶级体育学院后因种种诱惑误入歧途,逐渐与父亲渐行渐远,甚至为证明实力,公开挑战父亲,结果父亲被女儿打败,女儿认为自己终于摆脱父亲,结果是在各种比赛中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其实这个父亲是怎样性格的人呢?他寡言,他坚强、决断、以终为始,毅力非凡。每当他决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仿佛化身为终结者机器人,那缓慢的镜头,从一个狭小的巷子里缓缓走过来,一袭白袍,仿佛任务被刻印在他的芯片中,除非世界末日,使命必达,义无反顾。
无疑他是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他善于发现人才,她通过女儿打架打过男子,而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他在女儿摔跤过程中,确定女儿的技能和风格,并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培养两个女儿成为世界级女摔跤手;他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女子不能进入男性摔跤场,他自己做了一个;买不起摔跤垫,他找到其他的垫子做了一个,同时利用新垫子创造出规则;女儿没有陪练对手,他找到侄子来陪练;女儿凭借摔跤技能进入顶级体育学院后遇到很怂的教练,他亲自跑到学院附近租房,继续给女儿训练......是不是觉得父亲做得太过分了,万事包办?是不是觉得这样的父亲培养出来的女儿只会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万事依赖父母的人?恰恰相反的是,坚毅的父亲背后,是默默的温情。他会在深夜孩子们熟睡时给她们按摩脚;在女儿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些困难的同时,也告诉她们,爸爸不能每次都能来救你,你能靠的只能是你自己。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者,尼采的观点我认同:
教育者,除了成为你的解放者之外,别无其他。
最后的一场比赛,在没有父亲指导的情况下,女儿通过自己的判断,赢得胜利。那摔跤瞬间划出的美丽弧线,仿佛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这道完美的弧线宣告女儿正式独立,父亲的精神品质在她身上得到了传承。父亲用一种不同于身边世俗人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女儿,给了女儿另外一条自己的道路。在回应与反应之间,赋予了女儿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正如父亲说的,
我要让我的女儿变得非常优秀,别人没有资格去挑选她们,她们以后能够自己去挑选别人。
最后的启示回归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真正做自己。那么首先是不是要问一问,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在充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角色呢?恐怕不易。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