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语》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章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很多人都会念,也能理解意思。“说”是通假字,即喜悦的悦。“愠”有恼怒的意思,就是心里不高兴、嗔恚了。朱子在《论语集注》中说:“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学习圣贤之道的过程就是一个觉悟的过程。觉什么?觉悟本善的自性,而又能回归自性。这就是学习圣贤之道的过程,《大学》里讲的“明明德”,“止于至善”。
这里最重要的是“学而时习”,学了要“习”。习是练习的意思,繁体的“習”字上面一个羽毛的羽,下面一个白字,是鸟每天练习飞翔的意思。我们学了、习了,就“不亦说乎”。这个“说”是由内而外的,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喜悦,是受到外面物质刺激的那种高兴无法比拟的。
作为首章首句“学而时习,不亦说乎”。有它深刻的含义,凡传世之作,首句都极其重要,涵盖全篇宗旨。整部《论语》是以“学”为宗,以“习”为趣,以“时”为枢机,以“说”为受用。
一、 以学为宗:宗是纲领,这是夫子学习的心得,是圣贤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开宗明义就说明白了。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圣人之学,明明德而已。这里的明就是学,所以圣人的纲领就是“学”。
二、 以习为趣:趣就是路径,成圣必须要经历的途径。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去实践、运用,认真地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去练习。《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没用,都是口头、文字上,不是实学。所以“学贵力行”,要真去干、真去用。
三、以时为枢机:枢机就关键,学习圣贤成功与否,关键是能不能“时习”,时就是时时、时常、不间断,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孔老夫子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没有间断,发愤学习,废寝忘食。其实圣人没有别的,就是时时刻刻在学,时时刻刻在习,念念始觉合本觉,时时明其明德,念念回归本善。无时不学,无时不习,就能成就圣人,圆满大学之道。
四、以说为受用:圣学是心性中流露出来的学问。能学而时习,就无时不觉,无时不悦,真正喜悦,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这种喜悦不是从外面来的,而是自己不断地亲证,圣人所说的理论境界而得到的,与外面的物质条件好坏无关。孔子弟子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就是因为证得夫子的境界而处喜悦,所以不改其乐。
学习圣贤都必须经历:信、解、行、证四个层次。首先要信,如果不信,就是自绝于圣门之外了。先要对圣贤有信心,也要对自己有信心,才有学的动力,这是信。信后解,解是对经典要理解,不理解就无法运用、无法实践。只解还不够,还要力行。把圣贤的道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到日常接人待物的生活当中,然后就能证。证是证明,证明圣人说的的确没错,我们得到圣人的体验,就“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即同类,志同道合之人。有立志成圣成贤的人,听到说哪里有圣贤,不管多远他都会找去学习。而那些圣贤也非常喜欢和远道而来的朋友一起学习,的确,志同道合的朋友欢聚一堂,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乃人生一大乐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集注》中讲:“学在己,知 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学而时习之是我要学,跟别人没关系。学不学是自己的事,绝不因为别人不知而改变自己的目标和进程,只有做到这样才算得上是君子的行为。我好好修行圣贤的德行学问,学成之后,有服务社会大众的机缘,我就施展才华和谐社会利益大众,如果没有也没关系,这是天命。学在己用由天,君子乐天知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何愠之有。
“有朋自远方来”,以及“人不知而不愠”,与“学而时习之”紧密相关。学了、习了,有朋自远方来就是被人知了,“不亦乐乎”;学了、习了,人家不知道还是“不亦乐乎”,这才是君子所为。丝毫不生烦恼心,正如朱子家训讲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