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思苇
国考备考以来,每天都要学习到深夜。收拾好东西,关掉自习室的灯,走出空荡荡的写字楼,呼吸掉一口带着露水的空气,才算是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沿着街道独自走回去,从不觉得孤单。披着一身月光,看着暖烘烘的路灯,心里就已然觉得十分熨帖了。更何况这座城市也只是打着盹,还没有全然睡去。
小超市的老板坐在柜台前用手机看直播的电视剧,偶尔有一两单生意,卖掉几瓶饮料或者是一包香烟;小区门口三三两两的居民话着家常,有的怀里抱着睡着的孩子,有的手里牵着摇晃尾巴的宠物犬;烧烤摊前的顾客已经有了些醉意,微红着脸举着啤酒杯,嘴里豪迈的喊着不醉不归……
我在他们中穿行,收集这座城市的烟火气息。
我是真的爱这样的时刻。整个世界都仿佛变成暖炉上煨着的一锅汤,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而穹顶上撒下的月光,则为其加入一丝浪漫跟豪迈的调味料,喝一口下肚,身心都是舒畅的。紧接着这汤又融进你的血脉,铸成你的记忆与情感。那些在皎洁月光照耀下的人和事,都被丝丝缕缕的串联起来。以后只要逢着有月亮的晚上,便都一齐涌上心头,让你是想忘啊,也忘不掉。
中国人对月光的爱,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从“小时不识月”到“月是故乡明”,从“青海戍头空有月”到“海上明月共潮生”。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即便是隔了遥远的时间和空间,这份感情仍旧随着血脉蜿蜒流淌。
认真追溯起我对月光的小小情怀,要回到八九岁的年纪了。八九岁时,唐诗还没有习得几句,便已经知道中秋佳节要赏菊赏月。待到这天时,便早早地吃过晚饭,洗好瓜果,拿好月饼,搬着小板凳坐到家门口,静静等着满月升空。没有酒饮,就用汽水代替,没有菊赏,就闻着路边的野花。那时住在村子里,没有空气污染,亦没有高楼林立,眼睛看得远,说是一目千里也不夸张。我抬头看着夜幕,星儿都隐了身,捣腾出位置给主角。不一会儿一轮满月就爬上了柳梢,大的像是演出开始时打在主持人身后的追光,清晰的仿佛能看清里面住的嫦娥仙子和她怀里的玉兔。月光释放出无限的引力,把我整个的神和魂都吸了进去。过了好半晌,我才回过神来,赶忙拆开月饼盒,打开汽水瓶,伴着月光吃喝起来。微风摇摆着野花,整夜都是醉人的香气。我一个小孩子竟也学着文人雅士般过了这风流的夜。
后来念了中学,功课渐忙,便极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但见了月光依旧觉得欣喜。夜里归家已经近十点,月色微茫,小如米粒,身心疲累却不肯上楼,还要再拉着闺友的手絮絮叨叨说个不停。谈话的内容多半是关于少女的心事,或者是老师们的八卦。我那时喜欢班里的一个男生,却始终不曾表白过,可单单是和闺友谈起他就已经觉得幸福。我们分享着彼此的秘密,偶尔抬头看天,月亮也总是笑着。颇有些“我看明月多妩媚,料明月见我应如是”的感觉。大概只是因为她知晓了我太多的秘密,又从不会说出去吧。
往后的日子也很简单,我去了外地念书,渐渐地在节日时明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但因为有室友的陪伴,从未觉得十分寂寞。更何况后来遇见了爱情,看着如水的月色,心中总是升腾起几分浪漫的情愫。
几个月前,我跨了千山万水去见吴先生,因为他白天要上班,我们只能在晚饭时多聚聚。忍了好久的口水,终于吃到一顿美妙的火锅。吃完我们去他大学的校园散步,吴先生指着各个建筑物给我介绍一番,可夜里黑,我看不清,只有头顶一轮满月清晰可辨。那夜月华如练,把石子路照的直发光。我踩着吴先生的影子,在他身后走着。看着路两旁黑黢黢的挺拔的松树,想象着他曾在这里度过他的大学时光,只觉得过往的时光仿佛都重叠在一起。吴先生还没有毕业,而我在这里念着大学,我们和其他的情侣一样,等下了晚自习后就在校园里漫步。如此良辰美景,怎能忍心辜负?我掏出手机,拍下了那夜的月色。时光从不停步,第二天一早我就要回去,但是婵娟却可以千里与共。
今天又是月满中秋的时节,国考在即,本不想归家。可耐不住内心的召唤,索性暂时放一放功课,好好享受这团圆的时刻。叫上三两好友,温上一壶老酒,大唱《水调歌头》,也学苏子的豪迈,岂不美哉?
真乃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