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山氏是中国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大禹妻子的氏族,也指该氏族的涂山女。
相关传说
第一首爱情诗歌:
据《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涂山氏之女令其妾在涂山之阳等候大禹,自己作歌“候人兮猗”,这被认为是第一首南方民歌。
望夫石: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涂山氏日夜思念,每天登高远眺,最终化作望夫石,成为忠贞爱情的象征。
启母石:
《淮南子》中说,禹治水时化熊,被送饭的涂山氏看见,她羞惭不已在嵩山脚下化为石头,禹呼喊“归还我的儿子”,于是夏启从石头中出生,此石被称为“启母石”。
历史演变
早期:
早期典籍中涂山氏主要是嫁与大禹的涂山国女子,是大禹的贤妻,默默支持大禹治水,照看家中事务。
汉代:
随着谶纬流行,涂山氏被神圣化,与九尾白狐产生联系,汉儒根据五行相生说,将禹定为金德,金兴则白狐九尾,九尾白狐成为预示天命在禹、夏之将兴的祥瑞。
北魏:
出现“圣姑”说,《水经注》引《礼乐纬》记载,上天为犒赏大禹治水功绩,赐予他神女涂山氏,南朝时变为“神姑”。
唐代:
武则天祭祀嵩山,改国号周时,追尊启的母神涂山氏为“玉京太后”,进一步奠定了涂山氏的女神地位。
文化内涵
文学影响:
涂山氏创作的“候人兮猗”是南音之始,对后世文学如《诗经》以及登高望远题材的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望夫石传说及其附属的“登高赋诗”“望夫”等内涵,也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间信仰:
涂山氏是主管婚姻与胤嗣的神,安徽蚌埠的涂山禹王庙会,据传是大禹治水成功、会诸侯的会期,也是涂山淮河流域民众自唐代起自发举办的朝禹庙会的会期,传承了大禹文化、淮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