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看一些古诗词,看到很多中学时代曾熟练诵读过的文章和诗歌,如今再看,复有另一番风味。
所以正应了那句话,太年轻的时候是读不懂书的,因为不能体会到文章中的所流露出的情感。就像跟一个人对话,你觉得对方谈论的东西跟你的世界太遥远,从而索然无味。
但当生活阅历稍微丰富一些以后,再看时,就会产生一些深刻的共鸣。无论是深入到人性的解剖,还是铺展出日常的生活,冷不丁的一段话,甚至就一个词就能打动你心。
而在所有描述之中,能打动人最深的,又莫过于一些细节。
细节的营造所带来的画面感,能一下把人拉到那个情境里去,如作者一样设身处地,见他所见,闻他所闻,感他所感。
举个例子,如果写孩童,我们如何表达一个孩童的天真无邪,幼稚可爱呢?如果单是使用上述这些形容词来堆砌,仿佛一点活力也没有,找不到画面,读来让人无味。那我们摘几句描写孩童的诗句,看看他们对细节的营造能力有多强,画面是多生动。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所以你看这个画面: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二儿子都忙得不可开交,最令人喜爱的小儿子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在吴侬软语之地,青青的河边草,一个小孩子卧在西边剥莲蓬,这个画面是不是一下就跃然纸上了?
再来一首,
小娃撑小艇,偷釆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没有一个形容词,极简单的一个小故事,却把这个稚童采莲的画面刻画得极为传神:一个小孩子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去采了一枝白莲花,她自以为行动机密,不会被人发觉,谁知道小船驶来时,冲得水面的浮萍两边散开,水面波动,出现了一道长长的痕迹,完全暴露了她的行踪!看完这个画面,不仅让人莞尔一笑,仿佛还把人带回了童年的烂漫之中。
最后再来一首,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看完之后我不得不拍手叫绝,这种对生活的刻画,对细节的把握,对情景的塑造,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下多少功夫。
要不然,为什么在我们多数人的生活语言里,已经基本丧失了对语言应用的基本能力呢,例如要形容一件事好,我们通常会叠加一些形容词,最多加几个感叹词。
要不然,怎么会讲故事的人那么有趣呢,因为他们有能力去还原或者刻画生活中的细节。
语言是美的,生活是美的,让我们不要辜负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