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化作一只青鸟
——读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的开头两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诗人是写一对青年男女爱情的不幸和主人公的心境。这里诗中主人公是女性视角,这一点非常重要。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难以相会,分离后的痛苦,更使女主人公有如锥心之痛。首句中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被迫分离后的状态,突出了两人的相见与离别的难度。两个“难”字的运用,加重了 难上加难的程度。第一个“难”字,是指相见十分困难;第二个“难”字,是说相见本身就已经很困难,相见后的分别,更是痛苦万分,因此 是指离别的痛苦之难,难以让人忘怀,难以割舍,这里包涵苦难的意思。这位女主人公 既已伤怀如此,又恰逢面对着暮春景色,更加重了她的悲怀之情。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凋谢,因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更让女主人公无可奈何,而自己的境遇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时光流逝而凋零的花朵一样,为此怅惘而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是写自然环境,也是女主人公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达到了精微的契合。这种物我交融,借自然情境抒发情感恰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
第三、四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承接了因为“相见时难”而离别后更加痛苦的思绪,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态度。“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念的“思”是谐音。“春蚕到死”一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一样,只有到死,方能罢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无尽无休的痛苦,泪水像蜡烛燃烧时流下的蜡泪一样,只有燃烧成为灰烬,方可流尽。这里的“春蚕”和“蜡烛”都是运用了比兴的写法,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人的眷恋之深和思念不止,这种思念与爱意绵绵不绝,将终其一生,但相会又无期无望。因此,这种痛苦 也将与自己终生相伴。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炽热的执着。追求既是无望的,但又要坚持下去,因此这种追求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是一种悲剧之美。
第五、六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转入写意念,是女主人公潜意识活动。与上两句不同之处在于,上两句是写因离别、因思念,对心爱的人表达自己 对爱情的忠贞,而这两句是写因为离别的痛苦,自己的心理、生理上反应。这两句是在上两句基础之上的层层递进。“晓镜但愁云鬓改”,写得非常细腻,这句写女主人公自己,次句是写想象中的对方。“云鬓改”,是说女主人公因思念的痛苦而身受折磨,夜晚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以至于鬓发散落,容颜憔悴;清晨起来对镜梳妆时,见到镜中的自己,又为“云鬓改”而愁苦。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苦恼。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不能实现,两人无法相见;次日为憔悴而惆怅,是因为自己渐渐老去,容颜已改,担心将来对方不再喜欢自己而希望能够永葆青春。诗人写出了女主人公为爱情痛苦而憔悴,为憔悴而担忧的复杂心理。这种昼夜循环、缠绵往复的痛苦一直折磨着诗中的女主人公。“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着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想象着相爱的对方大概也会因为自己不在身边,而愁怀深重,夜不能寐,吟诵着诗句排遣痛苦,没有爱人在身边,愈发感到环境的清冷。入夜很深,月光皎洁而寒冷,心情也随之变得和冷月一样惨白。“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是一种双重的冷上加冷的感觉。
最后两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写思念越是深切,越是点燃了那渺茫的对两个人见面的渴望。但相见遥遥无期无望,无途无路,不仅路途遥远,又无路可通,世俗社会的阻挡如同远隔千山万水一样,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前去看望对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这里以蓬山作为对方居所的象征,只能派青鸟作为女主人公的使者前去探望。这个寄予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未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之中心存着依稀的渺茫而已,女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情感,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深刻描绘,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有所不同。从不同的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紧密衔接而纵向地反映出思念者复杂的心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