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灯塔,泛着微弱的光,人生这个过场
虚无的影像,伴着迷茫,喜欢那冲破黑暗的遐想。罗素曾说:“须知人生的参差百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同,生活方式和爱好也不尽相同。
而愤怒通常是情绪的外衣——失望、沮丧、怨恨、缺失感或无助,愤怒是感知到脆弱感和无力感的表现。是行为的驱动力。
负面的情绪,心念,心态,都是负能量的源泉
并附着在身上,而附着的能量会影响人的心智让人更容易产生负面的想法或情绪,如此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循环,也是一种共生关系。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便能在多大程度上接纳,其他的周边感知。
有人说“共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还会共情能力是情商的核心。也有人说共情能力是人际交往的关键。那都是推入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任何一块的缺失都会导致整体的损失。“如果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那么正是共情在孤岛问筑起桥梁。孤岛即个体,个体
如同孤岛间毫无相连处,有其独特性,但
整体而言,它们都是和谐于一整块大陆之
上的。不止于情感上的理解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内心。
鲁迅先生在《而已集》里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是啊,人与人之间,不过是各自悲喜。
人生在世,根本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因为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有人告诉你世界是温暖的,也有人会来告诉你这个世界其实是薄凉的。但是,当你自己去经历去品味,却发现这个世界多味杂陈。
至于关系也是相对的。是认知和人性,是利益和亲疏,其实在交集中早已看清真相,一个睿智的成年人,从来不会有非黑即白的想法,如果有,只能说你的认知还停留在孩童。能否共情互惠,那是道德底线与利益的博弈。
站在高处看了又看,并对这个世界和人们充满了爱,再投入到深层里去探究,对那些错误的报以怜悯。心就泛起一阵释怀的痛。
审自我,审他人,审社会,审来审去还是人,没人哪来的社会 但人人都又批判自己聚集所形成的社会,没有情感,再多的形式,于我都毫无意义,所以我允许情绪反扑并存。
是夜,以月亮的身份潜入,一群清傲的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