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匡双林老师的《且读且写——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第三章《如何把一本书读透》
1.阅读的重复意识
匡双林老师在这章里面讲第一个问题,阅读的重复意识。怎么样才能把一本书读透呢?之前苏轼的“八面受敌法”肯定是有效的,那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把书读透呢?首先,阅读要有重复意识。重复意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复述。不管是文学类还是理论类,读完之后复述一遍大有好处。文学类复述有助于熟悉书中的情节,理论类的复述有助于梳理逻辑和结构。匡双林老师回忆,他之前读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采用的就纯粹复述法。但不是口述,而是笔述。读一章就记录一章书中说了些什么,再复述一遍,7章就复述了7次,每篇都是1000多字,前后就有8000多字。这样子读,对理解教育的目的是有好处的。后来他读《柏拉图的对话集》。他们的对话一人一句,来回往复,很有必要进行梳理。一边复述,一边增加点这些东西,这样积少成多就成了一篇书评。
重复意识的第二个层次是反复读,把书读熟。为什么要把反复读放在第二个层次呢?刚刚老师说,觉得反复读比比头复述更难,反复读更考验作者的耐力。即使是红楼梦,也要反复读几遍。这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苏轼的“八面受敌法”,当然也是反复读的一种,但还有点不一样,他是心态的问题,先有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我们提倡反复读,就是觉得这本书这需要反复读,仅此而已。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到,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他还说: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他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卡尔维文诺告诉我们,每一次重组经济点,就像是初次阅读一般,是一次发现的旅行,每一次阅读经典,实际上都是一种重读。
反复读的目的其实就是读熟,未必是彻底理解,有些书真的是不是当下可以理解的。任何一个学者都不会说他完全理解他读过的所有经典,所以先求熟。如果一个老师肚子里有几本非常熟悉的经典,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那就会有书卷气质。毕飞宇老师说过一句话,耐心是我们唯一的才华。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很艰难。找到一两本属自己的生命之书,反反复复读一二十年。黄说也说这样就是有一种近乎道的感觉一个语文老师一年读一遍读一遍红楼梦,或者连连鲁鲁迅,读苏霍姆林斯基,找准了生命之书,就用了一种博大气象,这可能比“大单元”“大概念”“大语文”更重要。
读熟结果就是能背诵,这是重复意思的第三个层次。一说到背诵,我们可能就有一种阴影,反对死记硬背,实际上我们反对是“死记”,不反对“硬背”,如果说的更宽容一些。对,死记硬背也不反对背诵的内容不好的,我们才反对。古人熟读四书五经的例子不用举了,现代有一批大师,比如说巴金,能够背诵《古文观止》。所以我们读巴金的《怀念萧珊》有《祭十二郎》的味道。钱穆背《三国演义》。还有茅盾背《红楼梦》,王鼎钧在《昨天的云》当中讲到荆石老师鼓励学生背诵《阿Q正传》。
这些背诵都是童子功,现在我们读书已经没有办法做到这种背诵式速读了。以上这些都是熟读和背诵的故事,也可以算作是读透一本书的经验。换一个角度说重复不仅是必要而且是科学的。
我们大脑将记忆分为长期记忆短期记忆。短期记忆,顾名思义就是短暂保存的但是如要想长期记忆必先要短期记。所以关键就在于如何正确运用短期记忆达到长期记忆目的。
人脑容量有限没有办法像电脑那样装硬盘来扩容,所以人脑只能通过定期清理内存来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那什么内容会被大脑自自动清理掉呢?是什么决定被删除的内容呢?就是脑内的海马体海马体会将内容分为必要信息和非必要信息,必要信息会被运送到大脑皮质层进行长期保存,后者就会被送到回收站。在海马体决定要送往蛋糕赔偿还是回收站容易读的透的。
海马体为什么删除那些他认为不必要的信息?因为大脑质量得不到人体的2%,可是会消耗。总能的20%能耗那么大,还拿起认为一切无关生死的东西,基本上都不予通过,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消耗。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够让读过的书进入大脑呢?往往只有一个去欺骗海马体。因为只有必要信息才能被海马体准许进入长期记忆。我们最好就把知识包装成必要信息,包装的方法就是重复。想要让好海马体将信息判定为必要信息,就要尽可能倾注全部热情和诚意,持续不断的把信息传送过去。海马体反复收到同样的信息,他就会产生一种认为是必要信息错觉,进而允许信息进入大脑皮质,成为长期记忆。所以只有进行反复的记忆,知识才能够被保留在大脑中。
2.阅读的输出意识。
要把一本书读透,其次是要有输出意识的。培养阅读输出意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批注。细心读者就会发现。匡双林老师说过,有5本重要书籍对他的阅读产生重要影响。但他只提到四本,第五本呢?确切的说,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人间圣叹。他说,读到精神上的书之后,才真正明白什么是读书人,怎么样才能把读书方法运用到极致。他回忆自己,自己上大学时有先去教室,晚上晚自习,那是彤云密布,一场大雪即将来临,他独自坐在暖气旁,在那雪正下得紧的当下,一口气读完了金圣叹点评的《西厢记》。时间已经是深夜10点了,教室里除他之外空无一人。合上书,他坐在位置上,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内心翻江倒海,五味杂陈,佩服、羡慕、嫉妒、膜拜,当时他最生气的感觉,有一种无法言表的阅读体验油然而生。然后读到他点评的《水浒传》,再读《第五才子书》,金圣叹说,他最恨人家子弟凡欲读书都不理会文字。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匡双林老师建议,要以批注的方式来输出我们的阅读。前提就是我们要先读别人的批注。中国最著名的批注集中在小说和诗歌方面,所以中国古典小说诗歌中许多极品本。都被匡双林老师收入囊中了。
批注不是金圣叹的首创。批注又叫做评点,点评,批评起源于中国传统学术中的名著和史著之学。到了宋代,读书人普遍采用拼阅的方式阅读各个景点,比如说朱熹用的是三色经典读书法。尽管平面可能并非圣人所创,但是朱熹等人的确将这种读书法推广开来。著名学者吴承学就认为,朱熹的标注读书法对于祁门人还有是。南宋文学评点方式影响不可低估,到了明清点评,平面法发展到了高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四大名著,就有许多人。评注评点。水浒传有真金圣套和李作物的批注。三国是毛宗岗,西游记是李侏梧,红楼最多,出了脂砚斋,还有八家平点。最文明的更多了。貔貅不仅仅局限于小说批经批史批诗文批注,无所不在。批就是批,简单的说就是批评。批评当然是对人不满,不是对人不满,而是批注释注解,批注释注解。这是一种精度目的是弄懂每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的意思。在这就上形成自己看法出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评价评价,有两种意思“评”是评论,“点”就是圈点品评文章时所做的记号。
实现批注式阅读,光有理念还不够,还必须两个前提,一个是会读书,透过文本表面的故事情节,真的进入文本内部,有些地方如王荣生教授说的,需要倒回来重读、停留、回味、咀嚼,或者为了给自己查资料做备注,所谓“不疯魔不成活”。第二,综合运用毒书之法。金胜南在书里说的徐读即读,扫地读之,焚香读之,对雪读之,对花读之,就是读书的环境,也是读书的心态和方法。对同一个现象采取不同方法,不同现象采取统一方法,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综合运用批注只是这些阅读方法的结果呈现。皮肤有多种形式。首先是回前批,每回故事前都有一段批注,其次是中间的加批或者没批。就是在文本中间的批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本批注,更能体现文本细族精神。第三是回末的总评,就对一回故事进行最后总结,是批注。
那怎么写好批注呢?顾建新教授在《小说评点写作刍议》说。关于批注的写法。顾教授在文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深刻性,凭借要用这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美。不能人云云,要能够透过表层读出普通读者未能认识的东西,还要有独特的体验和个性化东西。二是真实性及鲁迅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说话不胡乱吹捧,不搞一气评论评点不应该是感悟式,所有他应该全局在胸,深思熟虑,点中穴位。切中要害。读者读了你的点评后,茅塞顿开。
第三是提升性。提升性包括两个方面,就是经过评点者的分析,普通学者能够对作品低层次的一般欣赏,提高到文学批评的高度,获得审美愉悦,同时学到了评价文学作品的知识和方法。二是作品价值经评面值的评析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使作品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我就是写不出批注来,怎么办?朱熹说,书只贵读,读多自然晓。今极思量得,写在纸上底,也不济事。终非我有,只贵乎独。
读书百遍,其义自性,好的批注肯定在多朵基础上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