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介绍一部干货满满的书,虽然它也就100来页,可它却教会我如何学习。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了大脑工作的原理。这本特有用的书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光看封面它没有高大上却有点像地摊货,书名也傻里傻气。然而这本书的质量是非常的高,豆瓣评分9.4。这是一本被封面和书名耽误了的好书,难得作者威林厄姆教授还特意为中文版写了序。
现在很多人都在给你讲学习方法都是一些方法,比如怎么阅读,怎么记笔记,怎么管理时间等等。这本书却是从认知心理学的层面告诉你“学习方法”。虽然威林厄姆教授为教育领域的教师而写的,但是文字深浅出,便于家长、非专业人士理解,高中生也能很轻松的看懂。
作者威林厄姆在书中讲了这样几个方面:
1.大脑工作有9个原理。
2.9个原理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影响。
3.9个原理背后都有大量数据支持,而非少数几个研究。
这些原理打破了我们关于学习的认知,也解开了我们许多学习上的困惑。
原理一人生来就有好奇心,但我们不是天生的杰出思想者;除非认知环境符合一定的要求,否则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思考。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但它很脆弱。
原理二事实性知识要先于技能。
原理三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
记忆里有两个重要概念: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期记忆是你熟的不能再熟,深深的在你脑海里的。相当于电脑的硬盘。工作记忆就是你此刻的所思所想,相当于电脑的内存。
你需要调动记忆时就是把长期记忆提取到工作记忆里。比如做作业,写文章还是测验考试等等这些都是知识的提取过程,而且越提取,你就记得越牢,理解得越深。背书的时候你就可以边看边回想,就你单纯的用看记得牢靠。
原理四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大多数知识是具象的。
我们学习新事物,“背景知识”极其重要。知识体系在先,批判性思考在后。具有浅显知识比没有知识强。偶然获得知识,尽早开始。知识要有意义。
比如一个小学生连加减乘除计算原理都学的马马虎虎,运用的不熟练,他怎么能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把他解出来呢?
就是说我们是用已有的知识去理解新事物的。就好比学习物理学,你不可能上来就读学术论文,学习量子力学吧,里面的专业术语就能把你的脑子搅成一锅浆糊。你需要读一些入门级的先了解基础知识,才会再去理解那些科学家讲的是什么。
在同一领域背景知识越多,你学习新事物就会更快。同样运用在写作中你考虑针对读者的背景知识才能把事情说清楚。
原理五没有充分的练习,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
比如你考试临时抱佛脚的行为看似让你通过,但考试一过,啥都不记得了。原因就是几天时间,根本算不上充分的练习。
练习有三个好处:
1让思考过程变得省里力,这样才能学的更多。
2让记忆更持久。
3增加了知识迁移的几率。
当然练习也是有弊端的:重复练习太无聊!这就需要技巧来减弊增利。我们不是每件事情都需要无限度地练习,也不是每件事都需要练习。我们可以有选择的练习。还有就是没有必要把关于一个概念的所有练习集中在很短的一段时间里完成。持续不断地同一项技能是很无聊的事,最好能有点变化。我们可以分散练习,分散练习后记忆会更持久。基本技能是需要练习直到熟练掌握的技能,但这不代表我们能再更高阶的环境中练习它。自动化需要很多很多练习,聪明的办法是既分散练习时间,又分散练习的环境。尽量多设计有创意的方法来练习最关键的技巧,同时能再更高阶的环境中学到基本技能。
原理六学习早期的认知力和晚期的截然不同。
原理七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比不同点更多。
原理八孩子智能上的差异可以通过持久努力来改变。
原理九教学,和其他任何复杂的认知技能一样,必须通过练习得以提高。
成功不只是天赋+努力,还需要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