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法老用金字塔、用狮身人面像来展现生命的永恒;秦始皇用天宫、天将来彰显生前的繁荣与死后的同等荣耀。死亡,一直被拥有权利的人,想象为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期待着辉煌在另一个世界的永恒。
佛教的轮回说、耶稣的救世说,都在证明此世界的悲苦、凄凉,要通过磨炼与苦修才能超脱,抵达另外世界的净土或极乐世界。死亡,在智者眼中,是接受当下,接受现实,接受苦难,之后迎接死亡后的超脱。
古老的世界,“最有文化”的人是巫师,他们掌握着链接现实与未知的钥匙。他们的造型,可能是最早绘画艺术的起点,嘴中的法语可能是最早诗歌的起源。
艺术起源于巫术,巫术源于死亡,所以艺术源起于死亡,兴盛于宗教。达芬奇的宗教画,很能说明这一点。因为死后世界的未知,诞生了恐惧和期待。恐惧那未知的幽暗,也期待着另外一个世界亲人的再次相聚。这是艺术家的想象,也是普通人的期待。
我就是那普普通通的人,期待着死后世界的亲人团聚,也期待着死后世界的极乐世界。一直想写,奈何文笔堵塞,一直不知道如何下笔。近5-6年发生的两件事儿,让我又重新审视死亡,之后发现自己是那么软弱无力,面对死亡只能选择活好当下,按照智者的规劝,小心翼翼过好每一天。
第一件事是奶奶的离去,这是我多年以来久久不能确认的事儿。梦里总能记得她的音容笑貌。作为独生子,小时候就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我记事儿的时候,有一件特别奇怪的事儿,就是晚上睡不着觉,只要跑到奶奶身边,立刻就能睡好,而且是很踏实的那种。多年之后当我成为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晚上睡不着找奶奶睡,只要在我母亲旁边,就会睡得很快。妈妈也告诉我,说小时候奶奶经常带我。那一刻,我知道了,我小时候也像我的孩子一样粘着奶奶。我心中的情感在那一刻得到了答案。奶奶多年的陪伴,一种深刻的情感已经融入我的身体。
她的离去,让我内心很沉重,也更加复杂,更对死亡多了一层理解。死亡,就是离去,就是永久的离去。活着的人将永远感受不到她的温度、看不到她的笑脸、听不到她的声音、闻不到她的气味、吃不到她的饭菜……留下的只是活着的人对离去的人的思念。而当爱着她的人也离去,她也将被遗忘。
第二件事是同事的离去,这是我最近刚刚遇到的事儿。上一周我俩会议室里侃侃而谈,谈创意、谈规划、谈内容、谈未来……一个周六,我们开线上开会,她爱人接起电话声音哽咽,但还算镇定,说出了她最爱的爱人已经离去。我现在抬头就能看见他曾经的工位,只要进会议室就能想到他的容貌和姿态。一个90后小伙,就这么悄无声息的走了。他有个5、6岁的孩子,有媳妇、有爸妈。他的离去,我不敢想象会对他的家人有多大的冲击,也不敢想象当家人看到他永闭双眼,那撕心裂肺的哭声会有多悲。我不敢想…………
他的离去,让我再一次审视现在的工作与生活。父母尚在,母子尚在,怎敢糟践身体,怎敢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怎敢轻易离去!
一个不可抗力的自然离去,一个英年早逝的突然离开。死亡,既是在人生终点等待着的“闹钟”,也是每一刻都有可能突然降临的“陷阱”。
每一天活着都要感恩,每一天都要尽力,都要当做最后一天。我曾经以为这是鸡汤,现在才知道这是真理。当我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我有一种奇特的心灵感受,就是270多年的时间,生与死轮回不止。让我对死亡,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畏。对,就是要对死亡拥有一颗敬畏之心。
孔子老人家都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活着的时候,还是要活明白。
写到这我想到一个人“曾国藩”。几番想投江自尽,却又青史留名的人。他轻视死亡,拥有着莫大的勇气,也拥有着殉道的精神。但只要他活着,就是一个“较真”的人。头脑笨拙,盗贼能熟背,他却不能!但他却天天坚持!看见朋友妻子貌美,动了歪心思,但回去就能深刻检讨。身体不适,坚持冥想与锻炼,学得保身养命之功。他自己是个劳模,也培养自己的下一代。曾国藩因为距离我们的年代不算太远,而且事迹有血有肉。看完曾国藩传,真的要学曾国藩。
渴望死亡的人,都想要永恒。死亡与永恒是一对矛盾体,但活着的人能在这中间找到一条中庸之道,其中像曾国藩、王守仁等人,青史留名就是一种永恒。但也就是在前两天,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是死后的世界可能就是虚空。普通人的永恒,只能体现在生育和繁殖。我的血液里、我的基因组里传承着几百万年祖先的血液和基因,而我的血液和基因也将在我的下一代身上传承。在人类的发展前进中,普通人似乎也得到了永恒。
最简单的话,往往是真理,而最普通的话就是活好每一天!这句话因为死亡,将变的不再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