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书中说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书是一面“照见自己成长的样子”,那应该读什么书,又该怎么读书呢?
《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这本书作者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凭借独特的阅读理念,汇集他读过其中的68本书籍的精华,教读者从“好(hào)读书---读好(hǎo)书---书读好(hǎo)”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读书方法,把书的内容变成大脑发育的养料,使读者掌握“体验更美好人生的技能”。
作者茂木健一郎是日本著名脑科学家、脑科学创意经济的领跑者,日本脑科学应用第一人。他酷爱阅读,读过的书涉及到科学、文学、哲学、小说、历史、政治、社科、等多个领域,他认为读书越多,看世界的角度就越高,能够增加自己的经历,同时,读书是锻炼大脑的首先方式。
好读书---解决如何爱上读书的问题
如今,娱乐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为什么要推崇读书呢?要让自己喜欢上读书这回事,首先要知道读书有什么好处。
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只能活一次
俗话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只能活一次。也就是作者所说的“读书可以增加自己的经历。”指的是广度,“读书越多,看世界的角度就越高。”说的是高度,要使我们的头脑变得更聪明,正需要这种“广度“和”高度”。
读书是我们大脑的“健身房”
有时候我们在阅读书中内容时,会有种感同身受的体验,触动心中某个情感点,然后原本无处排解的纠结会一扫而空,那是因为书中有些语言表达方式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作者在书中说到:人一旦找到恰到好处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可以让别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从而发现这世界上还存在与自己感同身受的人,自己的心灵也会被治愈。 当然,如果一个人熟悉了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就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了。
书籍凝结了众人的智慧并经过反复锤炼打造出来的文章,能够打磨自己的语言能力。我们只要像健身一样每天坚持阅读,就会慢慢拥有力量,可以阅读更多的书籍,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茂木健一郎为了保持自己的母语能力,时常通过反复阅读夏目漱石的小说来坚持锻炼大脑。
读书可以让我们大脑制造更多的“多巴胺”
众所周知,我们常常感到快乐是因为我们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有关。从专业角度来讲,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兴奋剂就是类似的特质构成,作者研究表时,人的学习行为与这种兴奋剂的中毒行为在结构上是相同的。在完成自己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或发生了本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的时候,大脑分泌的多巴胺是最多的。对于不爱读书的人来说,原本以为读不下去,结果却成功做到了,大脑就会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从而令自己喜欢上读书。
读好书---解决读什么书的问题
对于身处信息量爆棚的时代,我们要读些什么书?要怎样读书?这个抉择关系到我们以后能否睿智生活,作者在书中给出几点建议:
多读经典书,并将经典书籍中的背景替换成“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读。
经典作品历经时间的洗礼之后,依然广为流传,那是因为它代表了其个时代最完美的文字。比如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作者童年读过的日本的冠军之作《我是猫》、《三四郎》等作品。刚开始阅读这些名著可能会有些难度,需要反复阅读。当将经典名著里的背景置换成现代,就可以发现阅读的有趣之处。尽管花费的时间会增加,但读书的方式会因此发生巨大的改变。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日本近代作家夏目漱石的作品《三四郎》书中一段内容,在小说中若无其事地将当时拥有绝对权威的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写成“不过是虚无的存在”。在现代背景下进行解读,当今日本国内在大学的基础成形于明治时代,东京帝国大学下是明治政府在日本创立的第一所大学,作者认为,教育体系从明治时代沿袭至今,其局限性正成为日本面临的课题。就是说夏目漱石一早就看出了日本大学体系终有一日将走入误区。
阅读各个领域的“冠军”
不同的领域都有不同的代表作,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通过接触优秀的文章来提高个人素养。作者在书中罗列了各个领域的冠军,比如日本的除了夏目漱石的作品,还有活跃在文艺与艺术评论领域的小林秀雄,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作品,当然,还有我们中国的《论语》,林语堂的作品等也是传闻中外的好作品。作者认为,肯有个人风格的语言是一种才瓮城,是在超载世间常识,经历无数体验、不断思考的基础上获得的能力。
好书会让人想要拿它作为聊天的话题,打造“幸福的基础”。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人,因为人生经历、环境背景、学识禀赋都不相同,找到合适自己“好书”也不一样。作者认为,判定一本好书的关键就在于你会不会想要谈论此书,比如作者多次将《史蒂夫.乔布斯定传》中的“乔布斯散步做决”的一段话用于演讲报告中,成为绝佳的话题,可以把大脑的作用解释得通俗易懂。 读书时要有一种意识:自己要会“讲述”这本书,可以使自己的阅读方法发生飞跃性改变。这样一来,目光所到之处都会发生质的改变,读书也会变得其乐无穷。
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每次有小伙伴问起推荐什么书时,我都会主动跟群友们分享了王潇的《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因为这是一本影响我对人生观看法的书,而且使我越变越好,每次跟人聊天我都特别冲动去讲这本书,这本书增加了我的话题,令我成为聊天的中心,所以,对于我来说,这也许就是一本好书,就这么简单。
诚然,聊天是一件不可小觑的事情,甚至聊天能力决定了人类的幸福度。还要跟自己属于不同领域的人,不太喜欢的人,偶尔打招呼的邻居之间保持宽松的联系是相当重要的。
书读好---解决怎么读书的问题
如何把一本书读好,把书中知识吸收并将之巧妙运用于自己人生中,作者提出几个绝对的关键点:
大脑喜欢杂食,要不分领域地杂读
作者认为,能找到令自己深受触动的“决定命运之书”是一件难呼其难的事。因为我们无法知识哪个话题能更好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所以只有对书进行杂食,才有机会与机遇邂逅。
刚开始虽然不知道哪本书会发挥作用,但大量读书可以令大脑如腐叶土般进行发酵,在脑内形成优质的土壤。读过一千本一万本书的人,他们脑中会积蓄相应的养分,最终结出新鲜美味的果实。
一天只读十页,同时阅读多本书
有人以为多读书就是用快速的阅读方法盲目多读书,但往往这种一开始就太过认真的去急于求成的方法,最终很难坚持下来。作者认为把读书培养成习惯的关键是将一项大任务细化拆分开来,降低心理上的难度。从一天读十页开始,无需一本本按顺序读完,也可以同时阅读几本书。
找到对自己影响巨大的一本书
茂木健一郎阅书无数,其中《绿山墙的安妮》让他意识到世界还存在与自已所处的社会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阅读《皇帝新脑》受到进一步启发,走上了脑科学的研究,他反复阅读这些书,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书在他心中占据轴心地位的作品称为“教典”。作者通过这些“教典”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与了解不同知识的人做朋友
博览全书并不代表一下子就能掌握相应的知识,作者提出可以与了解那些知识的人做朋友,试着从朋友那里借知识。这也是非常棒的方法,有时听了专业人士的介绍好比你独研一本书来得快,当引发兴趣之后,自己也就愿意主动去读相关的书籍啦。
在网络时代,珍惜阅读纸质书的机会
作者认为书是一个生命体,好比一位偶然邂逅,共同成长的益友。现在网络信息时代,很难判断信息的真假,从这一点来说,纸质书是经过反复斟酌推敲出来的高端信息,给人的价值感更高。珍惜书箱就是珍惜人生中的体验与经历。
好书是可供一生使用的财富,作者在书中的最后推荐了精选的十本书,涉及思考、人性、思维、心理等领域的好书,读完这本书,或许能找到属于你自己一生财富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