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少明
季羡林曾在书中多次提及“何止于米,相期于茶”,这是冯友兰赠给金岳霖的金句。意思就是何止是88岁,要活到108岁。因米字的字形像极了两个8字,茶的字形是在米上又多了一个廿,即又有20年的意思。
季羡林在耄耋之年之后,每隔几年就要写短文记述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多次提及的“何止于米,相期于茶”这句话,是对活到108岁有信心的,但是遗憾的却与茶差了10岁,在98岁离世,这样的年龄也是难得的高寿了。
季羡林的养生三句箴言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不是反对锻炼,而是锻炼要适当,不要过度、过量;不挑食很好理解,不嘀咕就是凡事不要条放在心上,不要一点小事就牵肠挂肚。其实说起来不嘀咕容易,可是做起来却是很难,这是与人的性格有关,又是由人生的境界所决定的。
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用进退废,在80多岁高龄的时候,季羡林还每日往返图书馆和家里,著书立说,并没有因为年龄大而无所事事。有一次在图书馆里呆的时间过长,门锁了还不知道,便从二楼的窗口跳下,当时已经80岁高龄,头部险些撞在墙角。季羡林的心态是非常年轻的,没有觉得年龄是个问题,饶是如此,还是伤到了脚,修养俩好长一段时间。
季羡林的座右铭是陶渊明的一首诗的后两句,在他的散文中多次提及,就是“应尽便需尽,无复独多虑”,也正是这样的信念,才使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仗义执言而被殴打欺辱,险些如老舍一样自杀离世,偶然的转机才没有自杀。恰是在此之后,季羡林的学术成果才得以突飞猛进,假使其不堪其辱离开人世,将会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
终其一生,季羡林到过很多的国家和地方,取得了很大的学术成就和荣誉,但是却有着深深的遗憾,无法化解。那就是在《赋得永远的悔》中以及其他散文中提到的自己的母亲。
由于家境贫困,季羡林在6岁就离开了母亲到外地求学,直到母亲离世,季羡林一共才回家三次,两次是因为父亲的病重和去世,第三次就是母亲的离世,也就是6岁以后与母亲相处的日子是极为有限的,这导致他对母亲的印象都是模糊的,不知道母亲这些年是一个人如何度过的。正当季羡林刚刚读大学,想要践行自己的诺言,等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要把母亲接到济南来,让母亲享一享福。
母亲自是在农村吃了很多的苦,农村的经济条件极差,粮食分为三种,就是最好的是白的,白的就是白面。最差的就是红的,即是高粱一类。
季羡林的记述里母亲从来就没有吃过白的,倒是把从田地里捡来的麦穗加工成面粉,后做成面食,可自己从未吃过。当季羡林最后一次回到家里的时候,发现家里几乎是家徒四壁,唯有一只老狗守在院子里。这也是母亲在世的时候,对她唯一的陪伴。这唯一的期待自是自己的儿子,儿子不但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牵挂。
可就连去世之前也没有见到儿子,是何等的遗憾。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通讯落后,确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在这小小的篱笆院和简陋的屋子里,母亲的几千个日日夜夜是如何度过的,季羡林一无所知,只知那里有一个朴素的母亲日夜思念自己的儿子。
还有那句母亲逢人便说的话:“如果知道他一去不回,说啥也不让他离开我”。
正像季羡林说的那样,无论获得何种名利,与在母亲身边相比都一钱不值,这从一个耄耋之年老人口中说出,有着何等的感慨和悔悟。也许对母亲的印象是模糊的,但是这思念却是真真切切的,这些都写进了季羡林的散文《赋得永远的悔》里。
(2019.01 初稿 2019.12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