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是祖孙三辈,妈妈代表的是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上过小学和初中,因为一个远房亲戚坐过牢,阻挡了妈妈上高中的道路,为此妈妈挺不甘心的,老说,她村子里那些特贫穷的,学习很差的同学推荐去上高中,结果后来啥用也没有,她就因为一个远房表舅蹲过号子,就不让她继续读书,唉!
而我的阿姨,就是妈妈的姐姐,对于上学读书的态度和我妈妈很不一样,没读过几年小学就不想去读书了,死活都不想去了,宁愿在家干活。估计是家庭重活影响到了她的学习成绩,使她越来越没有信心上学了,最后破罐子破摔,不读算了,于是十七八岁就早早嫁人了。
我妈妈是非常爱学习的,尽管小小年纪就要帮家里人干活制作索粉,天还没亮就要起床烧火,一烧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要耽误早上去上学的时间,但她对于上学的热情不减,哭着嚷着要去上学,但是制作索粉工作繁多,很离不开她,幸好住在隔壁的小叔公听到她的哭声,前来帮忙,她才能入愿去上学。
妈妈还非常热爱唱歌,唱起红歌来歌声嘹亮,热情似火,还多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歌唱节目,虽然不知道最后有没有拿奖,但是她的热情被学校领导深深记住了,以后每次唱歌节目都会喊她。
妈妈还给我讲了很多她读书时学校里的故事,大多数是趣事,也有一些惨事。那时正值文革时期,上课前下课后都要要喊“毛主席万岁”,还要唱红歌歌颂毛主席,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达到了顶峰。红卫兵也无处不在。
他的一个学习很不错的同学,就因为课间在自己的白纸上用笔尾写下“打倒毛主席”这几个字,被同桌发现告诉老师后,白纸上的印迹成了证据,他就成了批斗的对象,当时就被情绪高涨的红卫兵推滚下楼梯,几番批斗后被开除了学籍,以后的日子也过得很辛苦。
妈妈的故事很多,大多数她在闲时讲给我听的,有她上学时的故事,还有她参加劳动工社会后当经济保管的事情,故事很多,以后再慢慢道来。
我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的好时期,家庭虽不富裕,但也能保证温饱,学费和学习用品不缺,老爸每天出去做泥瓦匠挣钱。老妈在家带孩子,顺便做些小活挣点生活费,如种些打草席用的原料草,晒干后称重卖钱,或种些蔬菜挑到集市上贩卖。最困难的时候,是老爸低薪去建设村旁边的风景区,老妈无奈去义乌当保姆,每个月挣五六百块钱,然后全部拿回家给我和姐读书。
姐上了中专后就留在义乌谋生,而我上了高中考上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相对容易点,十多年寒窗苦读所需的生活费前后加起来也要十多万,都是父亲母亲一点一点积攒起来的,他们两不敢有一点奢侈的消费,甚至生病了也不敢去大医院看,只是去赤脚医生那里买点药应付过去。我妈妈差点在赤脚医生那里输液背过气去,还好她自己觉得很难受,赶紧拔掉输液针,才没有一命呜呼。
父母一辈子的辛勤节俭,使我和姐姐上完学,找到了工作,成家立业,也让他们养成了节约的好品德,不乱花一分钱,不会放纵自己的购买欲望。而我虽也有节约的思想,但是偶尔会放纵一下自己,买点小奢品犒劳一下自己。
我儿子好好,出生在物质充足的现代,从小不愁吃喝,衣服几十套,多的数不过来,甚至有好几套没有穿过就小了,得扔了。奶粉是从出生喝到现在,喝了将近百来罐了。身子骨也确实长的不错,白白胖胖的,很少生病,语言发育也快,马上就要去上小小班了,可以让奶奶清闲会儿了。
我们仨的故事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