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他(父亲)说请我到外面吃饭,本来不想去的,却被妈威逼利诱。我被逼无奈,带着不爽的心情去了。
本以为只有我和他,以前都是这样的。
但那一次却让尚且还不懂事的我震惊了。除了我和他、奶奶,还多了一个女人和一个长得白白胖胖的孩子。
那孩子是谁?
1
鬼使神差。在我想着坐在哪个位置比较好的时候,竟不自觉的坐到了这个孩子的身旁。
看着这个白白胖胖的孩子,长得挺可爱的,忍不住就喜欢上了他。
但下一秒,他们向我介绍这个孩子和我的关系的时候,我不禁恨从心起。
一方面后悔自己为什么坐在他的旁边,另一方面恨那个曾经将我抛弃过的人,再次背叛了我。
其实,也恨这个孩子,恨他的出现,认为是他,我才不得以承受如今的这份苦痛。
我那原本就不爽的心情,更加不爽了。
大人只认为小孩不懂事,认为离婚只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却从未想过,这样的不解释,会伤害到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导致孩子会认为自己是被抛弃的;也不知道,孩子即使嘴上不问,也会在心里默默地找寻被抛弃的原因。
这就是父母自以为是的结果。
2
一般来说,家有老二的,都会对老大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威胁。其实,这对于一个曾经失去过父爱的孩子来说,打击更大。
而这种打击,会由不爽转变成愤怒,最后化为敌意,去伤害那个他所认为的“罪魁祸首”。
童真无邪的弟弟并不知道我对他的敌意。
起初,我也尝试着压抑自己内心的怒(妒)火。但终究还是失败了。
弟弟坐在我旁边,欢快无忧地踢着他的小腿,经常会踢到我。一次两次我也就忍了,但是他一直就没停过。
忍无可忍,我终于爆发了。
第一次,用眼神怒视他;第二次,黑着脸警告他;第三次,他妈看不过眼,直接按住了他那不受控制的大腿。
火药味真的很浓,一触就炸。
3
好不容易,这顿饭终于吃完,散伙。
回到家里,妈妈见我很不高兴,问道,这顿饭好吃吗?我说,不好,太难吃了。
和谁一起吃呢?妈妈继续问。
和奶奶、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还有他。我说。
妈妈想了想,说,我们出去走走吧,看你心情不太好,出去散散心。
我说,好吧。
时隔十年,只记得那天晚上妈妈对我说了很多、很多。我当时听着,心里也在反驳着,因为不认同,后来大多都忘了。
唯独那一句“孩子都是无辜的,你不要恨你的弟弟”的话,让我至今难忘。
因为幼小的心灵被扎到了,因为这句话竟是出自我妈的口中,因为那竟是我妈为了维护另一个小孩才会对我说出的一句“至理名言”。
4
当我听到妈妈跟我说出那一句“孩子都是无辜的,你不要恨你弟弟”的话时,身体一个踉跄,本来就在走下坡路,走得不太稳,不得不停了下来。
妈妈还在前面走着,以非常自嗨的姿态继续劝着我。因为都是我妈一个人在说,我很少去回应,到后面实在是听到了那一句扎心窝子的话以后,不想再听下去了,觉得很烦,就随口答应说,好,他是无辜的,我不恨他。妈妈才满意地点头闭嘴。
其实,对一个孩子而言,哪有那么容易就接受大人的那些观点,不过是不想听下去了,才会敷衍着去回应。
直到现在,我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学会了去接受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
但我还是不能理解,弟弟是无辜的,那我就不是无辜的吗?难道我活该受罪?凭什么要我变成一个牺牲者,看着他们一家幸福美满地生活,而我却要在单亲家庭的苦痛中长大?
谁来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
同样是生而为人,命运却如此作弄我,让我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失去,却一直欠我一个合理的解释,解释真有那么难吗?
5
为人父母的,自以为孩子不懂事,就不需要在婚姻经历失败、离婚下场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合理的解释。
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你们以为离婚本身会伤害到孩子,其实不是。而是你们之间的遮遮掩掩、或避而不谈、或不解释,或在孩子面前互说对方的坏话、或非要孩子选择去跟谁,才会真正的伤害到孩子。
因为解释本身,是给孩子吃上一颗定心丸。让他知道,父母即使离婚了,也不会影响到对他的爱,他不会因此而被抛弃。
重要吗?当然重要!
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里,若他知道父母不会因离婚而不爱自己了、不会因离婚而抛弃自己。那么,这个孩子虽然是单亲家庭长大的,但是他却不会因此而感到自卑。因为他知道他的父母还爱着他。他依旧可以成为那一个自信、阳光、快乐、青春无敌的人。
如果离婚本身,对父母双方都造成了重大的打击,让父母双方无力再去喂给孩子那一颗必要的定心丸,父母可以选择度过了那一段难过的时光再去给孩子一个合理解释。
因为解释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必须的!延缓解释的时间可以,但绝不可以无限地去延缓,直到你认为孩子懂事的那一天。
等到孩子懂事了,你再尝试解释些什么,那时已经晚了。孩子会坚定地认为,那个未能和他在一起生活的血缘至亲不爱他,并把他给抛弃了。因为,眼见即为现实,现实也是残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