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汤木 著《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的自己》
曾经有人说过,人生的智慧不过六个字:懂分寸,知进退。
冒进或是保守,都是不懂分寸,不知进退。人贵有自知之明,审时度势,分寸把握得当,进退有度,才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俗话说:做菜讲究火候,做人注意分寸。做菜时,如果火候把握不好,很可能将菜炒煳或者炒不熟,而为人处世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容易得罪人,给自己带来不少的麻烦。古兵法中也有所谓“一言不慎身败名裂,一语不慎全军覆没”的箴言。佛家也认为,人在起心动念之际,也同时种下了因果,如果动了邪念,也就种下了祸根,不但为自己留下后患,还会殃及子孙。
不但从理论上讲是这样,在现实中更是如此。为人处世把握不好分寸,百无禁忌,口无遮拦,轻则会惹人厌烦,重则会引火烧身。
南朝时,齐高帝萧道成曾与当时的书法家王僧虔一起研习书法。一天,高帝突然问王僧虔:“你和我的字,谁的更好?”王僧虔迟疑了一下,如果说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违心之言,有溜须之嫌;如果说高帝的字不如自己的好,又会使高帝的面子挂不住,弄不好还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隐患。王僧虔考虑了一下,巧妙地说:“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高帝听后,明白了王僧虔话中之意,哈哈大笑,以后不再提及此事。
王僧虔的巧妙回答,既让他免除了直接回答的尴尬,又不违反自己的原则,使大家能够心领神会,没有因“一言不慎”而伤和气,可谓巧妙至极。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顺风顺水,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们的聪明,也不仅仅在于他们的勤奋,更不在于他们懂得多少方法与手段,而?谟谒嵌匀诵缘亩床欤嵌檬裁唇星∪缙浞郑裁唇胁黄灰校裁唇屑镁褪眨痪浠埃巧朴诎盐辗执纭?
做事懂分寸的人,一般都是深谙中庸之道的人,他们在与人说话时,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懂得说话的轻与重、多与少。处世中,他们懂得如何既能够表现自己,又不让人感到反感,总是能够把一个最好的自己呈现在别人面前。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既能严于律己也能宽以待人,既善于与人相处又不失自我,能够把握与人交往的恰当距离,谁也不得罪,从容地周旋于来来往往之中。
在与人办事的时候,他们因人而异,懂得怎样轻松达到预想的目的,取得办事的实效,给人留下办事能力很强的印象;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他们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懂得什么事情需要冷处理,什么事情需要热处理,什么时候应该清楚一些,什么时候应该糊涂一些。他们善于把握处理问题的时机,处理问题时能够做到手起刀落,药到病除。
他们有着良好的处世心态,能够以高标准处世做人,既厚道又精明,得意时不张狂,失意时不气馁,能够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正因为他们能够把握这些分寸,才能够最终取得成功,或者比别人更接近成功。
总之,任何事都离不开“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业需要把握分寸,推进工作需要把握分寸。人生的成败兴衰、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中见分晓。总之,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达到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做人有分寸,还要知进退。
《左传》中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其实,知所进退,何止是“军之善政”,在官场、商场、职场、情场……在几乎一切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都需要知所进退。
刘邦进咸阳约法三章、赴鸿门宴不辞而别,知进又知退,最终得以成就大业。
项羽沽名钓誉放刘邦跑路、败走乌江有船不渡宁可自刎,不知进也不知退,千古之下,仅供人轻叹一声而已。
韩信因功求封侯、拥兵不谋反,先不知退后不知进,最终被吕后害死。
范蠡功成名就,携美人泛舟五湖,知进知退,乐享天年。
华盛顿任期满后,虽举国拥戴而拒绝连任,以谦卑的姿态和恬淡的心态退出了政治舞台,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保留的是几乎完美的形象。
很多事情的成与败,都在于能否把握进退之间的“度”。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这里所说的“中行”就是中庸。它是一种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它的两端就是“狂”与“狷”。“狂”和“狷”一样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那就是狂者易过之,狷者易不及。过之则容易冒进,胆大妄为;不及则容易退缩,无所作为。只有审时度势,量力而行,方能做到进退自如,进退自如则可以趋利避害,事业可成。
进退之间,彰显人生智慧。怎样进,怎样退,是一种手段;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是一种分寸。做人有分寸,知进退,才能让自己在人生中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