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周末,我花了差不多4小时,把《活着》看完了,发了读书感悟到朋友圈,有位小伙伴问我:4小时,看书那么快,有什么技巧吗?
我想了想,还真没什么技巧,就专注地看。
看小说和看致用类的书不同,小说不需要思考太多,我也没有做太多笔记,只是用心去感受了作者字里行间想要表达的感情,而且,我看过的小说比较多,180多页的书,专注地看,几个小时看完,不难。
想起之前成长社有小伙伴在群里提问:看专业书,看不下去,但是准备要考试了,该怎么办?
我也有看不下去的书,若不是现在非看不可,我会放下,等到我想看时或者有需要时,再翻那本书来看。而对于很有用,现在必看,但自己又觉得不容易看下去的书,我是这样做的:
考虑一下自己一天的读书时间有哪些,然后选一个时间段,不需要多,大概10-20分钟左右,到时间就坐下来,扣一个小沙漏,然后看书。看过后,写读书笔记和感悟(1-3点),分享给要好的朋友,或者是分享到朋友圈。
我一般是选在中午吃饭后阅读,每天看一个章节,看完后简单记录书中要点,然后分享给朋友,有时也分享到朋友圈。
曾国藩先生提倡读书要专一,一书不读完不读第二本。
而我更喜欢两三本书轮流看。
长时间看一本书,如果不是小说,我看一个小时左右就会觉累,想要做其他事了。这时候,换一本书来看,或者是记笔记,我就可以继续坐在书桌前。
当然,一般两个小时左右肯定会起身去做点其他事情。
之前在书上看到过高效学习与工作的一项法则——莫法特休息法。
《圣经新约》的翻译者詹姆斯-莫法特的书房里有3张桌子,莫法特的休息方法就是从一张书桌搬到另一张书桌,继续工作。
莫法特是一个翻译家,在翻译圣经的时候,运用的是大脑左边的兴奋灶,而他在编写论文的时候,运用的是右边的兴奋灶,而这个时候,左边的兴奋灶就被抑制了,它的运转速度就慢下来了,实际上就是在休息了。然后等右边的兴奋灶累了以后,再去运用左边的兴奋灶,这样右边的兴奋灶就可以休息了。
莫法特休息法不是让我们停下来休息,而是让我们尽量做一些不同的工作,然后点燃大脑中不同的兴奋灶,在不同的兴奋灶和不同的工作之间来回切换,以此来保证休息。
我觉得读书也可以如此,文学类的书与致用类的书轮换着看,文学类偏文艺,致用类需要思考,轮流着看,相当于是换脑休息。时间利用了,脑袋也不觉得很累。
很多时候,我会一边看书,一边在书上记录我的感悟和思考,看到好词好句,或者有方法的地方,我会贴上便签,方便以后查看。
若是特别好的书,建议把读书笔记再写一遍到笔记本上,相当于又看了一遍书,同时记录可以加深记忆,以后书不在身边时,找笔记本也很方便。
记录笔记时,不单单只是摘抄,而是带上自己的思考去记录。致用类的书,我一般在一章节之后,记录我的思考与感悟,思考我要怎样把书中的方法和知识运用起来,或者记录自己看过的类似的观点。
或许你会觉得这很费时间,而且可能没有用。但是我想说,读书、学习费时间是正常的,我们若能够把书中学到的运用起来,那才是真正有效的看书。
读书,求质而不是求量;求吸收内化,而不是求速度。
可能现在你看不到它的价值,但是,经过积累和内化,书中的知识会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在你需要时,它们能帮助你,解决难题,度过难关。
我在好久之前就看过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看了两遍,在书上记了感悟和思考。很多时候我已经记不得书中大部分的内容了,但是有一次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突然就想起了书中的观点,帮她分析了情况,并提了点建议,同时,我看到了自己的感受,我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
对于看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节奏和时间安排,我说的不一定都适合你,不过你可以尝试下,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养成自己的看书习惯,看书时专注地看,书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地效率就提高了,效果也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