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杀手”有点冷!
——环境激素对于人类的长远危害
“环境激素偷去了我们的未来” ——美国科学家科尔伯恩博士
环境激素污染,是指由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的一类有害化学物质导致生物与人体的性激素分泌量及活性下降,并使生殖能力降低,后代的健康与成活率下降,同时还可能影响各种生物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环境污染。
早在1997年,从事英国BBC广播制作的D.卡布里推出的《雌性化的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社会各界逐渐达成共识,认为环境激素是继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地球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等问题一样,正在严重地威胁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
环境激素,又可以称为内分泌干扰物质、环境荷尔蒙或环境雌激素等,由人类的生产、生活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体和动物体内正常激素水平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环境激素分布广且很难降解,最长的能在环境中保持几十年至上百年,化学结构稳定,又不易生物降解,具有很高的环境滞留性。
无论存在于空气、水还是土壤中,都能吸附于颗粒上,借助于食物链不断富集,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环境激素具有高亲脂性或脂溶性,通过食物链富集于动物和人类的脂肪和乳汁中,并可通过胎盘传递到胎儿或通过母乳传递到婴儿。
目前,化学农药的危害并没有全面地向公众揭示出来,农药安全性的科普集中在生理毒性上面,对于化学农药的神经发育毒性、生殖毒性和遗传毒性大都轻轻掠过,甚至避而不谈。
只要提及化学农药的危害,专家们都拿毒性指标说事,言必称只要符合标准,少量残留并无危害,可以通过人体正常代谢掉,甚至有人举出草甘膦的毒性低于食盐的例子说明化学农药并不可怕,你要和他辩论,他就会说“离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从生理毒性的角度看,剂量是关键,但是农药的可怕之处仅仅是生理毒性吗?
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的125种具有生殖和内分泌干扰效应的环境化学物中,农药就占了68.8%以上,达86种。中国是农业大国,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之最,2014年已经达到180万吨,在化学农药中,属于环境激素类的占63%,按比例计算,每年施用的环境激素类农药就达113.4万吨,那么环境激素类的农药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首先,环境激素之所以危害巨大,就是因为它本身是一种“准激素”化学物质,能够与人体激素“合二为一”,向人体细胞发出紊乱、错误的指令;或者占据激素受体使激素信息无法传递,导致细胞活动因信息错误而发生紊乱。
其次,环境激素干扰动物和人类的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使其出现异常现象,其中危害最大的是生殖系统。它可使生殖器官受损、生殖机能和生殖行为异常,导致变异种的产生。
引起生殖障碍的环境激素主要为环境雌激素类。大部分环境雌激素的化学结构与内源性雌激素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进入人体后,与相应的激素受体结合,产生与激素相同的作用,干扰血液中激素正常水平的维持,从而影响生殖发育和行为;此外,有的环境化合物可破坏激素与受体的结合而产生抗激素作用。
最后,能够引起神经发育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的农药剂量可以不表现生理毒性反应,在毒理学上认为可以接受的食品农药残留量(毫克级),也可能具有遗传毒性效应(纳克级,十亿分之一毫克)。环境激素类农药所带来的危害是长期的、潜在的、具有累积富集效应,它不仅有害于当代,更重要的是影响后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