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西红柿,所以当拥有那么一小块土地的时候,从来没有种植过农作物的我们,急不可待地学着邻居的样子,在那个清明后的春风里种下了它们。
也许是老天怜惜我们的喜爱吧,一切顺利。虽然盼了很久很久,它才羞涩地开出了金黄色的小花。又盼了很久很久,终于看到有丁点大的小西红柿挂在了枝上。继续盼呀盼,它一点点地膨大起来了。再盼呀盼,它终于转红了,能吃喽!
沙沙的、甜甜的,味道棒极了!我一边吃得汁水横流,一边忙着赞叹:“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西红柿!”
老公笑起来:“当然了,是太多的期盼酿成的果呢!”
后来,我们刻苦自学,又虚心请教邻居,终于学会了搭架、掐头、打叉、追肥、制作简易有机肥等等技术活,我可舍不得让我们的西红柿吃化学品。在我们的悉心照料下,西红柿也越发争气,一年比一年丰收。
每一年,我们除了收获最天然、最美味的西红柿,更是收获满满的成功的喜悦,以及“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分享快乐。我们深深地沉醉其中,不知归路。
可是今年,我们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开头还好,然而,当枝间挂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儿以后,不经意间,要不就是烂掉一个,要不就是被大青虫啃了个窟窿,今年的虫儿似乎特别猖狂。再或者就是果皮上面皱巴起来了,难道西红柿也像人一样会得皮肤病?我们心疼而恼火,却又抓狂得无计可施——不想用农药。
抓耳挠腮之际,我突然眼前一亮,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生活的日子里,经常看到她把青青的西红柿摘回来,放到笆斗里面,闷起来,后来西红柿就神奇地转红了,我们何不也试试看呢。
说干就干,但是我们也没敢鲁莽,只是选择性地摘了一些回来。摸着石头过河,经验丰富了,再大面积推广吧。
我把不锈钢大锅擦洗干净,擦干水分,权当笆斗用。然后把西红柿洗净抹干放入里面,盖上盖子。试验正式开始。
第2天揭开盖的时候,有些西红柿上出现了一抹红色,就像娇羞的女孩脸上泛起的红晕,煞是可爱。只是锅盖内壁凝聚了许多水滴,这是咋了?
疑惑了片刻,我笑起来:“哈哈,我们真是太笨了!人家笆斗是有缝隙的呀,哪像这锅,铜墙铁壁,滴水不漏。”
“那还不简单,盖子不要盖严,留条缝就是了。”老公认可地说。
就这样,西红柿住在这个“安全屋”中,安心地、次第红起来了。
“这个,味道估计得差些吧。”老公凝视着手中的西红柿,微微皱着眉头,但终究还是挡不住那通红的诱惑,一口咬了下去。
瞬间却点头如鸡啄米了:“嗯嗯,好吃,好吃!”
我放下来心来,毕竟跟着奶奶的时候,我还太小太小。我也拿起一个红透的啃起来,味道确实不错,只是似乎赶不上每年自个长熟的。也是啊,天然的才最美好吧。就像那些整出来的网红脸,标致是标致,却缺少了生动。
不过,总比烂光了、被大青虫啃光了,没得吃好吧。想到当初的苦恼,我的心舒展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突然在我的脑中冒了出来,我笑了,人生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吧。
前一段时间在《简读中国史》读到的话也跳出来显摆了——中国文明从根上就是农业文明、定居文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对上一代的重复,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时候发洪水、什么时候播种......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