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流派之一。为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代表画家徐熙。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黄、徐体异”时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又说“徐熙江南处士”,“多状江南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此派多作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素有“落墨花”之称。
所作花木禽鸟,形骨轻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独创“落墨法”。"没骨渍染,轻淡野逸""下笔成珍,挥毫可范",风格"清新洒脱"。 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潇洒的风格,故后人以’徐熙野逸”称之。
中国的花鸟画在五代趋向成熟,而写实就是其成熟的标志之一。黄筌始创的勾线填彩,奠定了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具有开宗立派的历史意义。徐熙则以一介布衣,游戏笔墨,将当时已经成熟的水墨山水画的技法融入花鸟画中,开创了“落墨为格,杂彩副之”的“落墨法”花鸟画新风格,与黄筌的细笔重彩形成两大流派。此后一千多年花鸟画历经起落盛衰,但绘画风格一直在这两大流派的影响之下。
徐熙为人“志节高迈,放达不羁,以高雅自任”,擅画江湖间汀花、野竹、水鸟、鱼虫、蔬果。他在《翠微堂记》中自谓:“落墨之际未尝以傅色晕淡细碎为工。”其画笔墨粗细兼施,纵横野逸,志在标新立异。但当时正是“诸黄”的富贵艳丽、工致精细画风占据主流,故被讥为“粗恶不入格”,排除在皇家画院之外。但徐熙在写实基础上求笔墨之变,却也适应了绘画由稚拙进入写实,又由写实转向写意的发展总趋势。因此,他的画风渐渐为人所识,对后代花鸟画发展的影响力甚至超过“诸黄”。
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黄、徐体异”时说:“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黄派之画多写禁中珍禽瑞鸟,奇花怪石,用笔工整,设色堂皇。此派画法,以细挺的墨线勾出轮廓,然后填彩,后人评为“勾勒填彩,旨趣浓艳”。而徐熙江南处士,“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此派画法多作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素有“落墨花”之称。
黄筌画派、徐熙画派都为五代花鸟画派的一支,黄居西蜀画院统治地位。入宋后,画风延续将近一百年,当时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
徐熙善画花竹、禽鱼、蔬果、草虫。他经常漫步游览于田野园圃,所见景物多为汀花野竹、水鸟渊鱼、园蔬药苗。每遇景物,必细心观察,故传写物态,皆富有生动的意趣。在画法上他一反唐以来流行的晕淡赋色,另创一种落墨的表现方法,即先以墨写花卉的枝叶蕊萼,然后着色。这种题材和画法都表现他作为江南处士的情怀和审美趣味,与妙在赋彩、细笔轻色的“黄家富贵”不同,而形成另一种独特风格,被宋人称为“徐熙野逸”。徐熙的孙子徐崇矩、徐崇嗣、徐崇勋皆善画 。
进入北宋后,由于当时“黄家富贵”成为北宋宫廷花鸟画的标准,徐崇嗣不得不放弃了祖父笔下的野花野草,而是宫中的牡丹、海棠、芍药、桃竹、蝉蝶、繁杏等,都是富贵画,但他又标新立异,创造了一种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的“没骨”画法。
徐熙与黄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鸟画的新水平,具有重要历史地位。黄成为院派花鸟画的典范;徐开水墨淡彩和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先河。由此形成了花鸟画中的两大流派。此后花鸟画的发展就是在这两大流派的基础上,不断地演进变化,逐渐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格局。一般说来,宫廷绘画中更多的是富贵的画风,而在民间则是野逸的画风在流行。
《雪竹图》似是最能体现其“落墨”风格的,可惜未加色而不得窥其全豹。此图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绢本,墨笔,藏上海博物馆。谢稚柳先生曾著文介绍此图,他是这样阐述“落墨”的:“所谓‘落墨’,是把枝、叶、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笔来连勾带染地全部把它描绘了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地加一些色彩。”也就是说,一幅画的形和神,都是用墨笔和墨色来“落定”,着色只是辅助。这体现了徐熙在笔墨上的大胆革新。
以《雪竹图》观之,图绘雪后的枯木竹石。下方是大小数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以示积雪。石后中间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壮,细枝遒劲,残叶纷披。旁有数竿被雪压弯或折断的竹子,或粗或细,或断或弯,又有数竿细竹穿插其间,显得姿态多变,情趣盎然。左旁则现一段枯树,枝杈被折,或勾叶,或晕染留白,映衬雪景的萧瑟。而在刻画上,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同样是谨严的写实作品,与北宋盛行的“细勾填彩”、务求逼真的画风相比较,显得率意而出格,然而却也更多变化,更富情趣。
这样的“野逸”画风,当时无人承继。其孙徐崇嗣变“落墨”法为“叠色”“没骨法”,方得进身画院。后人甚至于不明“落墨”为何法。有梅尧臣题徐熙画的诗为证:“年久粉剥见墨踪,描写工夫始惊俗。”这种在墨骨上赋彩的方法,虽借鉴于水墨山水,却比山水画由水墨衍生出墨骨淡彩的“浅绛法”早了三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