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听说印度电影《嗝嗝老师》很不错,一直没有看。开学在即,为了给自己碎片化的教育思考来一些缝合的灵感,决定走进这部教育影片。
整个观影过程中,心,数次被敲打,泪,一直盈满眼眶。
影片主人公嗝嗝老师”奈娜·玛瑟从小患有图雷特综合症,会不自觉地发出类似打嗝的怪声。为此,她不仅从小受到同学的嘲笑,读书时还被12所学校拒之门外。最终,可汗校长的一句“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你”让奈娜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等待遇,同时也在心中种下当一名好教师的梦想。可是,教育专业毕业的她,因为时不时的“嗝”,被18所学校拒绝,但她不放弃,依然向学校投简历,发誓要做一名好老师。
奈娜·玛瑟经过无数次面试失败后,终于收到来自母校圣蒂克学校的聘用通知,然而等待着她的却是全校最难搞、成绩最差的9F班。原来,9F班已经逼走了7位老师,没有人愿意尝试9F班,她成了学校无奈中的选择。
9F班的14名贫困生原本在免费的公立学校上学,但因为土地租用等一些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圣蒂克学校才接收了这批贫困生。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歧视与排斥,那些中上层阶级的学生完全不接纳他们,老师们也心怀偏见,将他们编为9F班。所以这14个贫困生才会自暴自弃,打架、抽烟、打牌、上课捉弄老师……
故事就这样上演了,奈娜也经历了和前七位老师一样的“礼遇”,但她都“忍受”了下来,最后改变了孩子们,也改变孩子们周围的世界。
是什么在敲击着我的心呢?观影结束,我不断问自己。
影片中9F班的一个女孩在顿悟之后,对同学们说:“老师只是口吃而已,而我们是心灵上走不出嗝嗝。”
有多少老师走不出嗝嗝心理,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夹缝中,挣扎,徘徊。片中的嗝嗝老师奈娜呼吁:我们的教还关乎孩子的未来!
如果,我们心里装着孩子的未来,我们更在乎他们在课堂学会表达了吗?学会思考了吗?他最近阅读了些什么书?他的写作是发自内心的写吗?
如果,我们心里仅仅装着孩子的分数,课堂上不用让他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课堂上不用在乎学生会不会清楚地表达,在规定了期末只考课本内容的考试规则下,课本就是圣经,读吧,默吧,作文也可以背些范文就能对付课本上那些话题作文。
像机器运作!然而,却依然在挣扎中前行。那么多的父母在盼望着试卷上的成绩,以此来衡量孩子的学习状态,为了躲过“笋子炒肉”,为了让父母开心一笑,孩子们不得不为分数而战!如此,老师也就为分数而教吧!为了分数,其他都可以放弃!
可是,孩子们本来的样子应该如此?那辩论场上的引经据典;那诗词赛场上的声情并茂;那阅读分享会上的滔滔不绝……
如果,想要看到孩子们本来的样子,想到一切关乎他们的未来,就得继续挣扎,努力并勇敢地走出嗝嗝心理!
是什么让我热泪不断,心潮起伏?
是奈娜老师勇敢突破自我的强大心理。从求学到求职,因为打嗝被拒绝数次,从小小孩到成年,在任何一个公众场合,都引来异样的目光,而她,依然从容地微笑,一路向自己的教师之梦进发。
是奈娜老师带领孩子们走出嗝嗝心理的执着爱心。他让曾经自卑,自暴自弃的孩子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最怕,折成纸飞机,一起放飞。驱除内心的嗝嗝,赶走自怨自艾,即使被赶出学校,幕天席地,在海滩,在码头,在船上,哪儿都是他们的课堂,最终,这些来自贫民窟的孩子,找回了自信,他们获得了重返学校的资格,从此将和其他学生一起幸福地学习成长。
人在不同境遇里都会遭遇嗝嗝心理,唯有自我突破,调整,驱除,解放自己的心灵,方可成就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