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儿子在读《品中国文人》,我无意间随手翻了一下,竟爱不释手。四本书断断续续地读了三个多月。四十几位中国文人的故事,终于囫囵吞枣般地读完了,其间写了二十五篇读书笔记,可仍觉得意犹未尽。
在这套《品中国文人》丛书中,作者刘小川将目光更多地锁定在中国古代文人,而近现代的文人仅涉及鲁迅一人。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出的文人如星斗满天,书中的这些文人,乃是最耀眼的星辰。
在作者幽默风趣、富含智慧的美文里,我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随着作者一起回望了诸多中国文人光耀千古的“喷发”过程,真是越咀嚼、越品味,越能从中找到奋斗的动力。
中国文人,在其成长历程中,顺风顺水的有,步履维艰的更多。屈原为推行“美政”几经风雨;杜甫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颠沛流离;苏轼有“射天狼”的报国之志,却落得半生漂泊……然而,他们身后却留下一串串令人为之膜拜的脚印。究其原因,是文化让他们的生命得到升华。一个人可以没有锦衣玉食、华屋豪车,但绝不能没有文化的滋养。品读文人故事,能发现深藏其中的人生意义。
人活着,有趋炎附势、蝇营狗苟的,亦有洁身自好、光明磊落的。真正的中国文人,是能在波谲云诡的变化中保持自我,为自己赢得更加广阔的天地。司马迁如果没有为李陵辩解,也许不会遭受宫刑的侮辱;杜甫如果不救房琯,也许不会在仕途中失意;李白如果能在翰林院随波逐流,也许亦能加官晋爵……可如果没有他们当初的选择,那千年之后的现在,我们是否还能读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恢宏,我们是否还能看到泱泱华夏发展变迁途中的苦难与沉重,我们是否还能读到诗仙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不羁?
《品中国文人》将更加懂得人生的取舍,更能体会到人生的广度与深度。真正的文学大师,传承给后人的必定是正人君子之品性,是向着真善美的方向。所以,品读中亦能从他们的“走向”,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人总是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的。在品读中国文人的这段“旅程”中,其实也是一种回首。
现代人的步伐越走越快,生活亦瞬息万变。我们今天的“流”,需要回首过去的“源”。所以,这本《品中国文人》就是带我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的最好媒介。或许,在品读中回首,才是这套书最吸引读者的地方。“回行者能够远瞻”,回头的往事越清晰,向前走的步伐就越坚定,就让我们在《品中国文人》的回首中,更加清晰地前行吧。
(小惊喜—《宝鸡日报》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