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过奖励会伤人,心理学上还有个经典故事:有位喜欢安静的老人,门前有一个大院。一天,一群熊孩子发现在院子里踢球很好玩。老人想把这群孩子赶走,但无济于事,过一阵子孩子们还是会来这里踢球。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孩子们说:“你们在这里踢球,我特别高兴,以后你们来踢球,每人可以领到一块钱作为奖励。”孩子们听了都很高兴,既能在这里踢球还能拿钱,真是好事啊,于是孩子们就天天来。几天后,老人对孩子们说:“我最近手头紧张啊,以后就每个人给五毛钱吧!”孩子们听了,觉得5毛也还行,凑和吧。又过了几天,老人说:“我手头更紧了,每天只有1毛了”。孩子不高兴地说:“才给1毛钱,还想有人给你踢球!做梦吧!”于是,这群孩子再也不来老人的院子里踢球了,老人又重新过上了安静、不受打扰的日子。
熊孩子却因为奖励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如果能够运用好奖励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相反,也可能因为奖励而影响到自己做事的积极性,导致不良结果的产生。
在《奖励的恶果》一书中,作者给出了五个恶果:奖励会让人觉得自己被控制、奖励会影响人际关系、奖励阻止了创新和冒险、奖励会让人忽视问题本身的对错、奖励会损害人们对事情的兴趣。
而在《意志力》一书中,作者认为用金钱激励孩子不会破坏孩子的动机。首先,成绩已经是外在奖励,所以加个金钱也改变不了整个事情的改天换地。其次,为了金钱好好表现,本来就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现实,所以为了金钱而好好学习,是为那个现实做合理的准备。
有一种教育观点宣扬用奖励代替惩罚:“如果我们能更好地用胡萝卜教孩子,为什么还要用大棒呢?”很多人开始用糖果、巧克力等物质奖励孩子。可是问题来了,孩子开始变得爱讨价还价,甚至要挟大人。那该怎么做呢?
那么对孩子来说奖励到底怎么用才不会损害Ta的内在动机呢?
奖励的实质
我们的每个细胞的膜都负责跟外界沟通,把需要的东西抓到细胞内部来,不需要的东西,即便跟细胞膜靠得再紧也不会突破膜到里面来。
所以,具体让谁进,不让谁进,就是一种叫做受体的蛋白质来把控的,当我们深入到细胞这个尺寸的时候,我们应该把每一个蛋白质都看作是一个有特定任务的工人,在细胞膜上有成千上万个工人,它们又分成几百个不同的工种,分别负责识别外界的物质哪一些能进入,哪一些不行,每个细胞都是如此,神经细胞也不例外。
神经细胞会伸出很多突触来,它们负责感知周边环境的刺激,顺便把有用的东西抓进来。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它们正常工作的时候也会释放跟吸收很多不同的物质。
其中就有那么一种物质叫做“内啡肽”。它们却都能被神经突触上的蛋白质工人抓住,这种工人就叫做“阿片受体”。
被抓住之后,脑垂体收到了信号,就会分泌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物质,叫做“多巴胺”。
多巴胺会加速神经元之间的沟通效率,在宏观上的感受就是感觉好极了,真舒服,或者我现在已经站在世界的巅峰了。
比如:
当我们饿得不行的时候,吃到了一块巧克力;
或者当我们完成了一项艰巨的工作,领导奖励了我们5万块钱;
或者当我们表白成功,心仪的对象亲了自己一下;
或者是当我们儿孙满堂、欢声笑语的时候,脑垂体都会分泌多巴胺;
就连灾祸发生了,切菜的时候把手指头割伤了,脑垂体也会分泌多巴胺,因为疼痛让人知道一下就足够了,不能一直疼下去,那样会影响生活的。所以在多巴胺分泌之下,疼痛也会逐渐缓解。
总之, 一个生物的多巴胺总是在它做对了事情的时候分泌出来,让它爽。 这是动物在长期的进化中出现的一种奖励机制。不只是人,哺乳类动物都是这样的。
甚至有时候,看起来一个在努力工作,玩命加班,想法提升职位,或者是坚持长跑,写书法,做智力题,踢足球比赛,甚至还有可能身陷赌场的那些人,其实他们最大的根源就是一个,他们都在利用各种手段刺激脑垂体产生那么一丁点可怜的多巴胺奖励自己。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都是这种化学奖励下的奴隶。
奖励在什么情况下有效
对神经科学家来说,大脑要做的就是三件事:接收信息、分析信息、采取行动。这三个步骤都是由神经元控制。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限制快乐的,居然是发生在接收信息这一步。
所谓接收信息,就是要把外界的诸如声音、光、电、触觉这些物理信号变成大脑能理解的电讯号。这件事是由所谓“转导蛋白质”干的。转导蛋白质在接收到外界的物理信号之后,会形成一个“离子通道”,带电离子的运动形成电讯号,然后大脑神经元就接收这个电讯号。
关键就在于,离子通道对外界刺激的响应,并不是由外界刺激的强度所决定的 —— 而是由外界刺激强度的改变所决定的。
也就是说,哪怕这个刺激比较大,只要它一直存在,离子通道也会慢慢关闭。只有当刺激发生改变,比如突然间加强,或者从无到有,离子通道才会产生响应。
比如厨房正在炒菜,一个人正好从外面回到家里,他一开门会闻到很强烈的味道 —— 但是炒菜的人因为一直都在厨房里,并不会觉得味道有多重。再比如游泳,你刚下水的时候感觉水特别凉,但是过一会儿你就不觉得凉了。还有冰箱,有些冰箱会发出嗡嗡的声音,但是如果习惯了,你就感觉不到这个声音了。
对于生物在漫长的进化中形成的奖励机制来说,就是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通过努力工作月薪涨到了1万,那这是一件让他多巴胺大量分泌的事情。但是1万的月薪发了半年之后,他就不会再分泌多巴胺了,只有月薪达到2万的时候才能刺激他再一次分泌多巴胺。现实生活里,从1万到2万,这又需要一年的努力。这也是我们容易成瘾的原因。
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奖励
如果孩子对你想要鼓励Ta做的事情已经有了一些兴趣,就不要再向孩子许诺任何奖励。当孩子喜欢、主动做某件事时:给外部奖励反而削弱兴趣,应该给孩子更丰富的回报——更多关于TA喜欢的事情的信息。如果你要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情,一旦他们做了,就表扬他们,不要向他们许诺如果做了就会得到奖励。
当任务是习惯养成类时:用奖励表格,像“每日提醒清单”一样规范TA的行为,等坏习惯变成好习惯了,则需减少奖励。
不过有时候向孩子许诺奖励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如果孩子没有得到外部奖励就不会去做某件事,那么许诺一定的奖励才是适当的做法。当任务过难时,用奖励做助推,给孩子提供一个“尝试的理由”,一旦上道,则开始培养内在兴趣。 总之,奖励孩子虽然可能会短暂增加TA的行为,但也可能杀死TA长久的学习热情。奖励应该是保持孩子兴趣的助推器,而不是保证孩子学习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