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为什么不学水的品格?"
“水有什么品德?”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
公元前524年,27岁的孔子带着学生游学至洛邑,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拜访王家守藏史便成为了此行最重要的安排。
两位智者见面。
儒(遵循尊卑礼仪)道(无为而治)两家创始人的共同感受是当时世道浑浊,但对于原因的理解却不一样。孔子认为由于周礼丧失、礼崩乐坏,认为恢复周礼便可以回到之前相对较好的社会状态。
孔子:“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是多虑”是何意?
老子:“做人要无为而无不为,不正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秘藏,虽然富有却像什么也没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钝的人一样毫不外露。”
“仲尼,如逢时,则可一展胸中之抱负;如不逢时,则应顺自然之理。不必以己之身强拖于人。”
对于孔子恢复周礼的坚决与执着,老子并没苛责,反而对他的温良谦恭、敏而好学赞叹不已。
三个月的学习转瞬即逝。
老子送,"当今世道,聪明而深察的人,之所以遇到要丧命的灾难,是因为喜欢嘲笑别人的缺点。为人知子,别以为自己多么高明;为人之臣,别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希望仲尼你能够牢记。"
孔子带着兴奋又失落的心情离开了洛邑。老子也隐隐约约感到了孔子坎坷的未来。
.
公元前516年,孔子赶往齐国(临淄),见齐景公。提出了恢复周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之国理论。齐景公大加赞赏,但其创造的儒家理论未能打动即将恢复霸业的齐国大臣。
孔子遭遇第一次失败,怀念老子的教诲。
公元前5世纪前后,进入战国“七雄”时期。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空前绝后的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和文化最为灿烂、群星闪耀的时代。
"百家争鸣"
在纷扰自由孔子的乱世,儒家学说日趋发展壮大,弟子众多,但儒家汲取道家思想的脚步却没有停止。
公元前290年,临淄,齐王亲自主持了一场争辩,双方都是儒家学派代表。辩论主要是儒家如何汲吸纳家思想。
一方:鲁国学者赵柯,以人道为本。
另一方:赵国荀况。成为儒家新一代翘楚。
自此以后,儒道结合。共同构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成了中国人身上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
孔子身边的学生韩非成为第一个为老子著书立说的人,《解老》和《喻老》,也成为最早解释道德经的文字。
用寓言体的方式,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解释了《老子》中“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公元前221年,分裂了500年的华夏大地归为一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帝国——秦,建立了。皇帝代替了神的地位,皇帝的意志成为天下人行为的准则。任何挑战皇权的行为都被视为异端学说。
公元前213年,开始了文化浩劫,除法家学说外,其他著作纷纷烧毁,416名儒家士子被杀。史称“焚书坑儒”。
暴虐的秦始皇,却并未将老子的《道德经》列入焚毁之列,因为他知道,道家的学说经由其他学说的借鉴和学习已融入华夏人的血液,无论多么大的权力,都无法将道的精神抹去。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