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与交流过程当中,注重的是信息的交互,只有出没有进那么交流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就好比老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时刻需要去点名,提问,掌握群体的学习进度,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生活当中沟通也是一样,必须适当地去回复总结,将话明确地表达出来,才能给对方传递无误的信息。
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必须吐字清晰、紧扣主题,才能达到叙述清楚、表情达意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技巧和几条建议,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吧。
一、说话要注重前提
说话其实就是交流信息,这里常出现的问题便是:听者是否能理解,接受说话者所传递的新信息。我们知道,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甚至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可能迥然不同。同样面对一件新事物,可能各有见地。想要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人的话,那么就必须把话的前提说明白,也就是说话的背景。比如说甲对乙说:他出差了。乙必须要知道他是谁才能理解清楚这句话,否则可能产生误会,同时也让人感觉甲说话不太利索。下面用来改善的几条小建议:
1.表达出足够的信息量让对方理解
在提问或者回答时,表达足够的信息量,避免语句含糊不清,对方需要多次询问。比如:
甲对乙说:“前几天,我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十分像你,是你吗?”
乙很难回答这么没头没脑的问题。只有在问话当中说清楚具体的时间、地点等必备的信息才能让对方给出明确的回答。
甲应该说:“昨天上午,我在故宫看见一个很像你的人,你去那儿玩了吗?”
如此对方理解起来也轻松很多,也更容易促进你们之间的交流。
2.尽量避免语意含糊和易生歧义的词汇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许多种意思,需要各人选择合适的词语去表达合适的意思,但是我们在沟通时应该尽力避免语义含糊的情况发生。比如说:
有两个刘老师任教同一个班级,其中一个人有事要找到学生C。学生A通知学生C说:“刘老师请你去办公室一趟。”
这样的表达可能让学生C摸不着头脑,到底哪位刘老师叫我去办公室,可能是什么事情呢。会对学生C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扰。
学生A应该说:教数学的刘老师请你去109办公室一趟。
这样便能减少误解,避免无效的交流。
3.言语要有逻辑顺序,切忌语无伦次
如果去某个单位办事,找一位素不相识的负责人,最好是要先说明一下自己的身份和来意,如果上来就拿表格让对方盖章,会让人觉得你很莫名其妙。
二、合适的措辞
想要在交际过程当中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就必须选择合适的措辞,如果一张口就粗话连篇、絮絮叨叨或者故作高深,即使话说得再好,也不免留下非议。下面是改善措辞方面的一些小建议:
1.说话要尽量简明扼要
如果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语言越简练越好。上级事情多,时间紧,清晰简洁地说清工作内容可以节省彼此的时间同时也表现出你对工作的掌握程度很高,留下好的印象。
2.说话要避免口头禅太多
很多人都有口头禅,但是口头禅脱口而出的时候,可能会产生很大的误会,而且在长时间的表达过程中,口头禅不断积累,也不利于听者对内容的理解。
3.说话要少用叠句
一些人比较有文采,常常喜欢使用排比的方式说出一段句子来加重语气,吸引别人注意。但是说话不是写文章,语句中出现大量的重叠句,会让人觉得相当做作且显摆,可能会引起不适。
4.说话要合理运用词汇
喜新厌旧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单调的词汇只能让人滋生乏味厌倦的感觉,用词应当追求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这样才能让人感受到你的文学素养,在语言当中的深刻锤炼。这一方面也可以参考近年来的政府报告中,经常出现有形象化的语言“人间烟火气”、“接地气”、信息跑路遭遇‘梗阻”等等语言都形象生动表达出恰当的含义,不仅便于理解,更增添了生活气息。在我们生活当中也可以用类似的语言来表达,使得对方会心一笑的同时也能理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