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的第二次进藏。
这次是为了公益之旅去到了尼玛县城。整个公益的过程很坎坷。飞机换火车再到大巴,整整在路上了5天。
有一天尼玛县塌方,我们在高速公路旁睡了2 个小时,天寒地冻。我不断的在过程中质疑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公益,什么是慈善。
BCG的专家说,慈善是【邦廸】,哪里有问题去哪里补救;而公益是追根溯源,解决根本原因。
我认可这个说法,只是我浅显的认为我国的慈善和公益的区别不明显,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都没有深切的去解决孩子的痛点。
县城的孩子们硬件设施太好,好到每个学校都有老师根本不会开启的投影仪。
乡里孩子在天寒地冻里穿着破旧的鞋子、只有支架的椅子上课。
他们不一样,他们也一样。
我们还需要很多的时间去针对每个阶段去做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在路上,我看到了很多的孩子。完小、二小、尼玛中学。他们每一个人都很纯真,都很善良。他们会叫我们老师,不管我们是不是教了他们的教育课。他们会围着我们缠着我们讲外面的世界。他们中有很多人甚至没有去过拉萨。他们的天真善良给了我内心最柔软地方一记重拳。我们每年仅仅能带50个孩子出去,对于整个尼玛县、整个拉萨、整个西藏太少太少了。
在路上,我遇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人。西藏老鬼酒吧的主人鬼哥,是他在我对公益迷茫时候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一个人、一辆单车、西藏16年,走过了1/3的乡里学校。去给他们送去文具、棉服、桌椅板凳,自己差点翻车死在路上。他说,他不想把这些事情拿出来说,只要自己心安就好。藏族电视台的小伙伴,教我说藏语,给我讲他们家乡的习俗,也邀约我去和他一起骑马放羊。
这一路支教的问题恰恰是建设不足,太零散,缺乏配套,项目各阶段上宣传招募响过实际扶助(对支教者和被支教者都是)。所以辛苦、危险、仓促、收效不足、凭个人热情、教学难以系统持续,各地情况差异大。我们需要更严格的项目评估、建立制度配套、安全保障,更多的时间去解决问题,去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