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开始和朋友学习《论语》。先是熟读,后来开始精讲。
阅读《论语》是在微信群和朋友们一起共读并打卡的方式进行的。读,反复读,一篇读上21天,现在已进行到第十九篇。
后来是精讲《论语》,也是在读书群里进行的。每天听樊登老师的音频,然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各自分享,讲自己的心得体会。目前学完前十篇。
两种方式学《论语》让我收获颇多,今天从这十篇中选取若干我认为经典的句子,摘抄,并与大家分享!
第一 学而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理解:
孔子说:“学习就要不时的进行复习,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把所学真正的落地,有所收获,当然是一件让人喜悦的事情啊!真正的朋友、知己一两个足以,能够不惧路途遥远来与我相见,这更是真朋友,谁能不高兴呢!人们不知道我,不了解我,那又怎样,我不生气啊,这才称得上君子!
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是要应用,学问和知识学完不用,就变成了空谈。学到了知识就要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使知识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发挥知识的价值。学习的人也要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把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血肉中,这确实是一件无比欢乐的事!
真正的朋友是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得到这样的知己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再远的路途也不会阻隔朋友相聚。
不为外在的不理解困扰,这是求学问和做事的最高境界了,这也是一个人的真智慧!这样的人也拥有极高的道德修养!
第二 为政篇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理解:
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回答说:”侍奉父母能做到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啊!“
人到老的时候,往往一天不如一天,无论是记忆力还是行动力。不像小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变得越来越懂事,也越来越灵活。
当儿女在照顾老人的时候,能否做到不愠,不怒,不烦,让父母安享晚年?能否做到不把自己的焦虑、烦闷、不快摆在脸上,哪怕这些与父母无关?做儿女的有没有想过父母看你这样会为你着急,他们会不会以为你对他们不耐烦了?这些都是做人子女的必须考虑到的。
第三 八佾篇
入太庙,每事问。
理解:
孔子到太庙的时候,遇到什么事都爱问。这说明两点,一孔子好学,对自己不知道的事一定要弄明白。二是孔子知礼。孔子对当时周朝的礼制一定是非常熟悉的,但他仍然每事都问别人,这就是孔子的谦虚诚敬的个人修养。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不懂装懂,不懂还不敢问,怕别人笑话的时候?求学问就要好问,不懂就问,让自己学到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之道,没什么可耻的。
第四 里仁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理解:
孔子说:“对父母的年龄,做为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要因为父母的长寿而为他们感到高兴,一方面又要因为他们的年迈而担忧。”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记得父母的生日了,甚至离开家之后很少和父母联系,回家的次数更少。过去那个年代还是听父母的,现在时代变了,孩子们都自主了,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圈子,父母也插手不了年轻人的生活。一旦成年,父母的作用似乎淡出了子女的生活。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的年龄没有给我们等待的时间,孝顺父母这件事情也容不得等待。谁也不知道成功和意外哪个先来,只要我们还在,成功只是早晚的事,可父母呢?
孝顺父母一定要趁早,千万别让自己留下遗憾啊!世上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顺父母了!
第五 公冶长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理解:
季文子在做事的时候,总是考虑很多遍才开始行动。孔子听了后说:“考虑两次就行了。”
做事的时候,尤其决定某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往往思考很多,”三思而后行“说明做事谨慎。而孔子说慎重可以但不能太过了,如果谨慎的过了头了,就变成胆怯了,就变成犹犹豫豫,做不成事了。
如果是个人成长,当机立断,马上开始。如果涉及到他人的利益,只要不是从私心私利出发,不伤人,就要抓紧时机!
第六 雍也第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理解:
对于学问,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而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是求知的三层境界:知之,好之,乐之。我们身边一定都有这样的人,对某种技艺或者学习特别的喜爱,不用要求,自己主动去学习。还有一种人,以此为乐。不是因为光鲜、名声、金钱等目的去学,这样才是最令人敬佩的学习态度。
其实学习的三重境界还可以这样理解:战胜别人的学习,战胜自己的学习,无条件的学习。哪一个动力更强呢?显然是无条件的学习,因为对知识的无条件的爱而甘愿去学习。
第七 述而篇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理解:
这句话给我们看见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子的居家形象,孔子在家里的时候,那种恬淡平和、舒适自如的心境,能做到这种状态,也是一种修养!
现代人生活节奏很快,充满紧张感。就算是下班回到了家里,也有可能被公事所累。能真正的拥有开心无挂碍的美好心境确实不易,为人求真,也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
第八 泰伯篇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理解:
按照现代文来理解,这是一句还挺消极的话,而孔子说这话可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他是说一个人不在某个位置,他对这个位置的业务是陌生的,同时他也承担不了这个位置的责任。如果不在其位谋其政了,就很容易出现僭越之嫌。当然因为专业能力所限也不能把工作做好。
做我们擅长的,做我们该做的,做我们能做的。
第九 子罕篇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理解:
唐棣树开花了,花朵在风中摇曳,难道不是思念你吗?是因为家住的太远了啊。”对于诗经中的这几句诗,孔子是这样回答的:“还不是真的思念啊,真要是想念,有什么远的呢!”
《论语》雍也第六篇中就有冉有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孔子回复他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就是说力气不足,怎么也是在中途停下来,而你还没开始都停止了。
就说跑步吧,“我不是不跑,我是没力气啊。”有真的发自内心的想跑步吗?
学习也是,“我不是不想学,我是不会呀。”有发自内心的想学习吗?
恐怕答案只有本人知道了。
第十 乡党篇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理解:
马厩着火了,孔子退朝回家问”伤到人没有啊?“并没有问马怎么样。
孔子那个年代,马比人贵呀,可是孔子关注的还是人!这是孔子的人本思想,仁爱的精神。
钱财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与人命相比,确实没有可比性。
不过,现实中又有多少人拿命在换钱呢!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些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其中的道理涉及我们人生的方方面面,能参悟其中的一部分,也够我们学习的了。
走进传统文化,走进经典,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