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所里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
低价打折时觉得省钱疯狂屯入的非必需品;
高价购入却不会再用的奢侈品;
别人赠送却根本用不着的礼物;
甚至是形形色色的袋子
消费社会挖空心思地对我们的心理需求“掘地三尺”,让我们把本来不需要的东西变成自愿买入。
有用的和没有用的混乱地一起挤占着有限的空间,我们疯狂地从“消费社会”大河里摄取食物,买回来发现无处可放、原来已经有了、冲动了……
一边感叹着东西难收拾,一边视若无睹继续这个状态。
日渐堵塞的池塘变成死水,我们成了一条淤泥口边困顿窘迫的鲶鱼。
01
曾经我甚至会赋予那些东西“生命”,我觉得如果它们被抛弃太可怜了,难过心疼。再也用不着的东西,几次三番收拾出来又放回去,告诉自己,那些都是我的回忆我成长的痕迹,或许还有用。
我们会屈服于那些附加在物品上的情感,亲情、友情、回忆……
我们还会畅想到未来,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用到了呢,扔掉就亏了。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我们一直在委屈自己,各种想法压在心上,我们真的开心吗?
物品堆积日渐狭小的空间,在想找一个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的时候,你崩溃过吗?
你需要的东西越多,你越容易迷失其中。
你心中混乱的执念往往就映照在生活环境之中。
断舍离的奥义并不是扔东西,而是让你从外物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真正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
02
断舍离是一次从里到外的行动。
当我着手断舍离,我把抽屉、橱柜、各种箱子里的东西都拿出来了,让那些平时隐藏在不透明和死角处的东西完全暴露在我眼前。
我很快就对自己拥有多少东西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在地上混乱的一大堆让我震撼。这是一场很大的工程,而到了这一步便不会再回头。
然后我追随内心,依照看到那些东西的第一反应进行抉择,避免自己的情感作祟。也发现了很多我早就忘记的东西,相信我,那些东西用不着,因为一直以来过着没有他们的生活也一样潇潇洒洒。
扔东西的时候,依旧很有负罪感,但是我告诉自己,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正是因为我不良的习惯才使自己面临今天这种痛苦,以后的我不会这样了,且放过过去的自己。前前后后经过了三四次整理,我的东西才达到了真正的只留下必要的东西。
而看到精简的住所时,心中豁然开朗,仿佛能嗅到自由。
03
我在潜移默化中就改变了。
碎片时间,看到因为随手放置而有点乱的地方,就会顺手整理。整理的习惯还蔓延到电脑文件、手机软件、照片、积灰的app收藏夹……
我更加专注自己真正的需求,打开手机查询信息时,更难地被其他杂七杂八的信息干扰了。购买东西时,我会仔细斟酌是否真的需要,性价比高不高,而非被消费主义把控。对于虚无外物的欲望变少了,反过来更喜欢那些可以长久留下来的东西,比如自我提升和资产累积。
小时候因为重男轻女而养成的讨好型人格让我常常过于关注别人的看法,会因为别人的一点反应就胡思乱想难过焦虑。现在我慢慢地关注自身,想参加的活动就去参加,不喜欢的人就不要努力讨好,不去维持无用的社交。
当你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断舍离,那种成就感和舒畅是很快乐的。它充盈到你的精神和思想里,当无用的混乱的东西出现时,就会非常明显,你会很快地察觉到并对它进行处理。
认为断舍离就是扔东西的偏见是错误的。
当然,也要谨慎自己落入一直买一直扔的偏差里。
或许你也可以从现在开始,进行一场外物与精神的双重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