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里,看到了不少互助平台登场,我也替家人和自己参加了一两个。作为已有保障的补充,我觉得低廉的保障门槛还是不错的。我个人底线只要每年不超过500元的充值能保障30万大病或意外,我还是可以接受的。即使这些互助平台最后由于赔率问题支持不下去,关门打烊,我也都当之前的充值费用当做好事了。
但是,今天某知名众筹平台上的一个标题惊到了我“身患大病不再怕,*百万人来帮你”。且不论该网站,从一个众筹分享平台已俨然转型募捐公众平台的定位。有人看见轻松筹的链接,就知道“互联网讨钱”的又来了。中国人向来喜欢风险自留,我老妈自我工作以来,经常唠叨的话就是从“不要乱花钱,留着以后养老”,升级到“不要乱花钱,留着给以后看病,留着给孩子念书!”很多人像我母亲一样,为了今后这些那些的万一或是必要开销,秉着良好的自律能力,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可即使是这样,偏偏还有些万一在我们还没完全准备好之前就发生了,整个措手不及。有些问题,还好,也就一时狼狈,过去了也就恢复了。可有些呢?的确是严重影响一个家庭正常生活,从此一蹶不振,家徒四壁。走向正规的募捐平台寻求帮助,也是这些家庭的无奈之举。而作为乐善好施的捐助者举手之劳,也成人之美,何乐不为。
但我想问的是,即使我们这个社会就算已经进步到一方有难,八方会来援助了。那每个在众筹平台上募捐的人士就可以想当然的享受这种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善意了吗?我们习惯往上看,总觉得生活无忧的人,随便一个小目标就一个亿;那我们往下看,能量是守恒的,真正艰苦的人生也不是我们能够体验的。整个社会的善意,也是有限的。现在能够在互联网层面上发起募捐行为的人,相对来说已经不会是绝对社会底层了。他们忍受不起的生活之痛,在绝对底层那里可能早就濒临绝境了。
其次,“受捐”和“施捐”的行为都是个人行为,谁能保证“受捐”就能100%募集到所需的金额?在我参与过的那些众筹医疗费的项目中,有不少缺乏社会资源渠道,提前结束募捐期降低众筹金额的。也发生过众筹效果不错,一筹再筹的。即使作为互助平台,也不能保证现在参与的人数只会增加不会减少。若发生项目难以继为的情况时,有哪些措施可以托起这些热情参与互助平台人士的保障?如果做不到的话,是不是应该提前说明一下呢?起码是个明示,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打着蒙包参与了。
再次,现有互助平台上的互助计划的互助金额和参与年龄都是有封顶限制的。谁都知道大病治疗起来是个无底洞,每个家庭也就量力而行。贾宝玉他家砸锅卖铁,肯定会比刘姥姥她家要卖得多。得了大病都会面对的经济压力,互助平台也就在有限的范围内给予参与人士的一定经济缓解,生理上的痛苦只能个人一人承担。至于年龄退出问题,单方面希望互助平台今后好好运营,再弄一个中老年的参加平台,想必是每个参与者的美好希望。如果以为参加了互助平台就一劳永逸,那就真的是有点痴心妄想了。
现在互联网移动沟通的平台下,互助平台迅速快捷的参与方式,动辄几十几百万的参与人数,积累下来几百上千万的沉淀资金。作为传统型的保险公司不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那么大的市场需求为什么仍拘泥在原来的市场推广模式?每个人的保障意识更应该从早做起,每个人在参与互助计划之前请看清所有的条款,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