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妈妈今天吵你了吗?”
“吵了。”
“妈妈吵你的时候,你害怕吗?”
“害怕。妈妈,以后我再也不扔你的手机了,再也不打奶奶了,我可以轻轻地摸奶奶。”
以上是我昨夜睡前和刚过三岁生日的女儿的对话,毫无疑问,我昨晚吵她了,而且吵得很凶。起因是奶奶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娃看见了,也冲过去趴在奶奶身上,胳膊肘子压到了奶奶身上,压疼了,奶奶就吵开了:“这个小妮儿,非把胳膊肘子压人身上,压得疼得不得了。”见我娃还不放开,她又吼了一声:“你把胳膊拿开不?这小妮子,真是一点都不听话……”奶奶一般是不会打娃的,最多就是吼,娃对奶奶的吼也习以为常,并不在意,继续我行我素。封控在家,每个人情绪难免有些焦虑,我听见奶奶这样吼孩子,心里有点不舒服。以前我教过她,如果你的行为让别人不舒服,就要立刻停止。我听到奶奶这样吼了,娃还不听,就把娃喊到我身边了,刚好我手机来了一个信息,正在我回信息的时候,娃伸手把我的手机拍到地上了,她不是第一次打掉我的手机,打掉之后还感觉很得意,认为自己做了一件有趣的事,看着我捡手机,她自己哈哈大笑,对于她这屡教不改的行为,我顿时火冒三丈,:“教过你多少次了,别人在忙的时候,可以等别人忙完再说,不能随便拍掉别人的东西。”娃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了,过了几秒钟,她想试图笑笑来逗我开心,我当时在气头上,看到她没穿鞋,又吵了一句:“我跟你说过了,如果不想穿鞋,我现在就把鞋子碰到垃圾桶里,以后再也不穿了!”娃的嘴巴开始撇了起来,泪花在眼珠里打转儿,自己站起来穿上了拖鞋。看我还不搭理他,就开始哭了起来。听到她哭,我心里就开始后悔了,开始心疼她了,她也只是个孩子,在五分钟之内,先后被奶奶和妈妈吵,心里该多难过呀!孩子的眼泪真是来得快去得快,我把她抱到洗澡间里,洗澡的时候玩了一下水,挂着泪珠的脸上就绽放出了花一样的笑容。老母亲才稍有安慰,然后就有了一开始的对话。
日常生活中,孩子稍一不听婆婆的,她总是喜欢对孩子大吵大叫,还说:“人家小孩都咋样咋样,没见过你这样的。”我也跟婆婆沟通过,孩子难免调皮,慢慢引导就行,好好说,她会听,但总是难以奏效。
事后我反思自己,真的是因为孩子把我手机打掉生气的吗?并不是,平时娃也会跟玩一样地打掉我的手机,我都没有生气,为什么这次要发这么大的火呢?还是因为婆婆吵了孩子?为什么以前婆婆吵孩子,我都不生气,这次要生气呢?究其原因还是我自己情绪不好,婆婆和我加上孩子三个人封控在家里,我的工作没有着落,心里焦虑着急,婆婆吵孩子是一个导火索,点燃了我这个炸药,将火气撒在了孩子的身上。
每个成长中的妈妈几乎都不可避免且情不自禁地做过同一件事——吵孩子,大部分妈妈吵完之后,下定决心不再吵孩子,然后下次又情不自禁地吵起来。归根结底,还是我自己修为不够,无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真的有待修炼,做一个情绪稳定且温和的妈妈,对孩子对家庭都至关重要。
以前看过一个育儿书,大致是这个意思,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建立情感的时候,当孩子做对事时,是塑造行为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家长都反着来了,做对事,表扬,做错事就批评。大部分孩子犯错之后,他自己本身是有感觉的,这时,如果你劈头盖脸一顿骂,会增加孩子的羞愧感,相反,如果你在他犯错时,给予足够理解和包容,孩子会对你异常信任,无形中建立了亲子感情。当孩子做对事时,作为家长,要不吝惜自己的夸赞,同时清晰地说出夸赞的理由来强化他正确的行为,这是一个正循环。
为什么要等到吵完孩子才反思出来呢?如何正面对待孩子的错误,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育儿路上,我要做的要改正的事还有很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