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国时期弃医从文的热血青年。
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坛斗士。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巨匠。
他便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早年留学日本,后弃医从文,决心以笔为武器,对旧传统、旧文化进行批判。鲁迅的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领域,作品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阿Q正传》,《彷徨》、《呐喊》等。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鲁迅的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独特的风格和尖锐的批判性,对中国现代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唯一一本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顾名思义:早晨掉落的花,到黄昏时节再将其拾起,比喻晚年回忆早年的生活。
“朝”与“夕”的距离,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走过的历程,这本书以鲁迅先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用10篇散文真实生动地叙写了鲁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篇篇经典,字字珠玑。
品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随着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我的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面: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长吟的鸣蝉,处处流淌着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童真童趣。鲁迅先生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既让人感到亲切,又充满激情和活力。
《阿长和<山海经>》一文中,以鲁迅对保姆长妈妈的深沉思念之情为线索,将他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点滴小事串联成文。长妈妈是一个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农村妇女,却想尽办法送给鲁迅渴慕已久的绘图《山海经》,鲁迅对她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长妈妈身上既有旧时代的烙印,又有着善良朴实的品质。
鲁迅先生在日本求学时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也出现在了《藤野先生》一文里。他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但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对学生的要求更严格。藤野先生对鲁迅极尽关怀:给他指正解剖图;为他修订讲义;日本同学污蔑鲁迅考试得了教员泄漏的题目,也是藤野先生站出来平息了事端。可是在日本的种种经历,让鲁迅意识到医学只能医治人的肉体,却医治不了国民麻木的灵魂。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不得不与藤野先生别离,但藤野先生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一直让鲁迅怀念。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朵精心培育的花朵,它们或清新淡雅,或辛辣犀利,但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对于往事的深情追忆和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鲁迅先生的文笔幽默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文字中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朝花夕拾》是一首关于遥远的故乡,关于人生回忆的诗,更是鲁迅先生反抗现实的不屈宣言。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鲁迅,从他深邃的文字和超越时代的思想,依然能触摸他的灵魂,感受到不朽的力量。即使当时的环境已经让鲁迅伤痕累累,可他仍怀着一颗流血的心去爱世间的一切,书写着他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无限关怀,书写着他对抗世间苦难与黑暗的顽强与坚韧。
鲁迅,以笔为武器,书写了一生,而他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却饱蘸深情,诉说着悠悠往事,犹如小桥流水,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世界和艺术风格,也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故。鲁迅先生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面反思自我、认识社会的镜子。
生命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一些时刻,永远闪光。正是他们,让我们不再迷茫,不再无助,心怀力量,迈向前行的路。同学们,请仔细品读《朝花夕拾》,或许在不经意间,这本书会成为照亮你的那一束光,走出迷茫,心定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