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给吃货排个名,也分个一等二等三等来,那恐怕我是最末等——只会吃的那种。然而身居全国最著名的吃货大省——宣传名都是以吃为主的,“食在广州”的——广东广州,身边的吃货不胜枚举。他们不仅能吃,会吃,还能吃出花来,最大的爱好就是买菜做菜,将各种你想不到的食材搭配在一起,然后做成意想不到的美味。
虽然我不会做,却总是能想一想,看一看的。
语文课本向来不缺乏关于吃的文章——摇落的桂花晒干后做成的桂花饼,冬日里白水煮的冒着热气的豆腐,一筷子插下去便冒出油的高邮鸭蛋。直到现在看到这些描述仍旧默默地咽口水。后来看了红楼梦,更是念念不忘里面描述的各种美食——尤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里王熙凤描述的关于茄子的做法——
"把才摘下来的茄子把皮去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每次看都垂涎三尺,恨不能化为刘姥姥去大观园瞧一瞧吃一吃那些人间至味。
作为一枚爱看各种杂书的小小吃货,每次看到关于吃食的描写总是恨不得推荐给每一个爱吃的朋友。
这里是推荐给不论是单纯的爱吃还是喜欢动手的吃货都可以看的五本书单。
壹/
《雅舍谈吃》 梁实秋
一本关于吃吃吃的散文。吃货必备。
先来一段,让吃货们馋馋嘴先。
狮子头
狮子头人人会作,巧妙各有不同。化成教我的方法是这样的——首先取材要精。细嫩猪肉一大块,七分瘦三分肥,不可有些须筋络纠结于其间。切割之际最要注意,不可切得七歪八斜,亦不可剁成碎泥,其秘诀是"多切少斩"。挨着刀切成碎丁,越碎越好,然后略为斩剁。
次一步骤也很重要。肉里不羼芡粉,容易碎散;加了芡粉,粘糊糊的不是味道。所以调好芡粉要抹在两个手掌上,然后捏搓肉末成四个丸子,这样丸子外表便自然糊上了一层芡粉,而里面没有。把丸子微微按扁,下油锅炸,以丸子表面紧绷微黄为度。
再下一步是蒸。碗里先放一层转刀块冬笋垫底,再不然就横切黄芽白作墩形数个也好。把炸过的丸子轻轻放在碗里,大火蒸一个钟头以上。揭开锅盖一看,浮着满碗的油,用大匙把油撇去,或用大吸管吸去,使碗里不见一滴油。
这样的狮子头,不能用筷子夹,要用羹匙舀,其嫩有如豆腐。肉里要加葱汁、姜汁、盐。愿意加海参、虾仁、荸荠、香蕈,各随其便,不过也要切碎。
——突然觉得这些年来吃的都是假的狮子头。
整本书都是关于吃的描写——来历,做法,口味,无不是看得人垂涎欲滴,连书的目录都是实打实的各种小吃——吃在故乡之烤羊肉,水晶虾饺等。吃在四方之醋溜鱼,八宝饭等。吃东道西之豆腐风波,甚至连麦当劳的牛肉汉堡都能让人看得直想去麦当劳点个餐。此实乃吃货居家旅行的必备良书。梁实秋另有一杂文《馋不是罪是有品位》,更是道出吾辈爱吃之人的心声。
贰/
《人间草木》 汪曾祺
汪老先生乃是真吃货。据说当年在大草原上看到满满的碧草与黄花,说了句"大草原啊真好看,像是韭菜炒鸡蛋"。让人忍俊不禁。当年语文课本里的高邮鸭蛋让多少人念念不忘——至少我是。至今仍旧渴望吃一吃那冒着油的咸鸭蛋。
照旧先贴一段。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我也爱吃烤肉,时常和三两朋友一起去约烤肉——但却从未吃过这般豪迈的烤肉。以前总以为烤肉加上辣椒粉,孜然粉已是人间至味,读了汪老先生这篇文方觉日常吃的烤肉倒显得过于秀气,见不得台面了。
大碗吃肉,大口喝酒,一直是我向往的生活——大概武侠小说看多了,总也渴望一个豪气万丈的江湖。汪老笔下的烤肉倒是似乎有了几分江湖气。
明明是市井的烟火气,却偏偏带了那么丝洒脱与随性。这大概也是汪老最可爱的一面吧。
叁/
《美食家》 陆文夫
相较于梁实秋和汪曾祺,可能这位没相对比较小众。我也是偶然看到他人推荐才知道这本听到名字就想要翻上那么一翻的书。
《美食家》这本书在当时被译为多种语言,享誉海外——可见"吃"文化真是贯穿古今中外的不二法门,亦可见这本书对于吃的描述乃是一绝。
"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面。”跑堂的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吃法: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浇(面多些,浇头少点),重浇轻面(浇头多,面少点),过桥——浇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搛过来,好像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连串的切口:“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浇要过桥,硬点!”
才刚刚翻开书没两页,便是这么一段对于最平常不过的"吃面"的描述——是不是又觉得这些年的面白吃了?
整本书下来,于我而言——头汤面,酱排骨之于苏州,大概就类似于火锅之于成都,肉夹馍之于西安了。倘若去到苏州,也一定要找朱鸿兴吃一吃那面,找陆稿荐尝一尝那排骨。
往往越是普通的吃食越是难以刻画,而平淡中见雅趣却也更令人欣喜以及念念不忘。年幼时总以为辞藻华丽更吸引人,现在越来越觉平朴中蕴含着真挚的感情才是真正的大家。
肆/
《随园食单》袁枚
以前读袁枚的《子不语》,总在想这一定是个极为有趣之人,荒典怪诞信手拈来。后来再读到他的《随园食单》,愈发对袁枚感兴趣。找来他的简介,发现竟是因肠胃炎而去世。觉得好笑,却也觉这是不是也算是作为一个终极吃货最高级的死法了?
按惯例咱先来一小段。
烧黄鱼——“黄鱼切小块,酱酒郁一个时辰,沥干。火锅爆炒两面黄,加金华豆鼓一茶杯,甜酒一碗,秋油一小杯,同滚。候卤于色红,加糖,加瓜姜收起,有沉浸浓郁之妙。”
就问你饿不饿?就问你看了是不是手痒地也想做一次尝试?
红煨肉——“或用甜酱,或用秋油,或竟不用秋油、甜酱。每肉一斤,用盐三钱,纯酒煨之;亦有用水者,但须熬干水气。三种治法皆红如琥珀,不可加糖炒色。早起锅则黄,当可则红,过迟则红色变紫,而精肉转硬。”
红煨肉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烧肉"。
我向来不太爱红烧肉,嫌其过于油腻肥厚。一块块油晃晃的肉黏腻在一起,像是一个个汗涔涔的胖子赤着胳膊偎成一堆,总觉失了胃口。可读到这段,忽然间竟生出一种"不吃红烧肉,枉做一吃货"的感慨!
想着以后有精力也一定要学着做几道,才不失一个自称吃货的尊严吧。
伍/
《寒夜客来》 逯耀东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此为宋人杜耒在《寒夜》中之句。“寒夜朔风,故人来访,披衣而起,倒屐相迎。”总让人想起那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为故交,是为知己。
吃食亦犹如老友,他乡遇故知是为人生之幸事,那他乡吃故时的美味也是一大乐事吧。
这次我就贴几条目录:
烧猪与挂炉鸭子
看来端的是“无肠”
脔切玉玲珑
谁解其中味
陶渊明喝的酒
嵇康过年
中国第一本食谱
袁枚与明清文人食谱
造洋饭书
从城隍庙吃到夫子庙
光是目录已经看得我有些饿了。
只说第一篇中的挂炉鸭子。若说对挂炉鸭子的最大印象,应是年幼时看电视剧<穿越时空的爱恋>里女主做的烤鸭——一个一个肥肥的鸭子刷上一层油,蘸上料,挂在了生了火的红彤彤的壁炉里,噼哩嘭咙的烧柴火声伴着烤鸭的转动,终于等到熟了,那一只一只的鸭子呀,腾腾地冒着热气,看起来外酥里嫩,油而不腻,隔着电视屏幕似乎都闻到了那个味。
若说以上4本书皆是关于美食的描写或者做法,那么这本书则更着重于美食的历史——就单单列这个挂炉鸭子吧,有焖炉烤法,挂炉烤法,北京烤鸭以肥美知名,乾隆甚爱南方吃食。而那时最知名的烤鸭连锁店有全聚德和便宜坊两大家。全聚德有经典的“一鸭四吃”——开创吃烤鸭,伴以鸭油溜黄菜,鸭丝碰搯菜,剩下的鸭架子加冬瓜或白菜,熬成的糟鸭骨汤。那么便宜坊,则是让我完完全全跪服的全鸭菜肴(前方高能):
有拌鸭掌,卤鸭髈,炸鸡胗,炸鸭肝,炒鸭心,炒鸭肠,糟鸭头,莲蓬子烩鸭舌,鸭丁珍珠蘑,鸭丁烩口蘑,鸭末豆腐皮,烩鸭四宝,冬鸭腰,芙蓉鸭腰,芙蓉鸭舌,氽鸭四宝,菊花鸭心卷等。
《寒夜客来》或许读来不及上述四本淡且实,但却有一番别样的况味。从美食的起源娓娓道来,文人墨客的雅致尽显。私以为《寒夜客来》便是适合在冬日,躺在床上,裹在被窝里,床头边放些零食嘴,一边细细地翻着,一边遥想着书里那些吃吃喝喝的事儿,时不时再吃几口小零食。大约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吧。
其实还有很多关于描述美食的书籍,或是情节中穿插上那么几段教人念念不忘,最知名就比如《红楼梦》,或是如我列出的几本,专注于吃食的描写。而无论是哪种,都是我们吃货的终极信仰啊。
愿有朝一日,行遍天下路,尝尽世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