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我的理解】本章多处提到“道”字,中国哲学中“道”的意涵,实在是复杂,很难理解透彻。但要解读本章,又不得不对“道”做一点阐发。“道”作为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通常既指自然、宇宙的法则,也指人类社会的规范、伦理。它涉及的是人们认识世界是什么,世界怎样存在,人应当做什么,应当怎么做。孔子论道之语,举例来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吾道一以贯之。”在本质层面,道是统一的、整体的,在具体现象中,道表现为理想、规范、事物规律等。所以可以看到各处描述都用“道”,但细究其具体内涵,有所差异。
本章当中,孔子说人要坚定信念且好学,宁死也要坚守大道。不进入局势危急的国家,不居住在动荡混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效力,政治黑暗就退隐。国家政治清明,自己却身处贫贱,是耻辱;国家政治黑暗,却身处富贵,也是耻辱。守死善道之“道”应是指普遍的、统一的、整体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为人之道,天下有道是指国家存亡之道,有法度,人心安,资源充足,机会平等,国民可以实现人生价值。邦有道,也就是人人有机会争取富贵,却落得个贫且贱,不是无才具,便是无理想,这就是个人之耻;邦无道,也就是法治废弛,资源稀缺且不均,此时却能乱中取富贵,多半是以他人之权利、自由或财富为代价,因此也是个人之耻。
应该说首句守死善道之“道”,内在地包含了后几句的所有原则,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守的道。
【言语意旨】本章孔子论述的是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之道,提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个人贫贱富贵皆与国家治乱情况相匹配。
【知行合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实在是个宏大的命题。对我们个人的知行合一来说,容易陷入空喊口号的境地。毕竟以我们多数人所做的事,影响力还不至于上升到国家层面。换句话说,天下有道,我们见了,好像依旧无足轻重,我们隐了,似乎也并没有产生什么后果。这种情况与袁隆平逝世是国家的重大损失,是小人物与大人物实实在在的区别。
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不至于耻呢?其实孔子在篇首给了答案,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小人物也要有小人物的信念,信念如何实现?通过好学来实现。实现的过程中,要坚守大道不逾矩。哪怕物质上依然是贫贱的,也要做一个精神上富足的人。这也是笔者一直以来的追求,并努力尝试做到的。读完本章的获益,还包括:原来国家清平时期,个人无所作为,其实是耻辱;国家危乱之时,身处富贵,不宜沾沾自喜,肥一人而瘦天下,也是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