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亲人毕业七年,未换过工作;另一位毕业五年,平均每三个月换一次,最长的不超过一年。后者常常抱怨工资不高、同事不友……每个人迟早都会遇到关于职业转型、职业动荡、职业瓶颈和职业机遇的问题。怎么办呢?乔恩*卡夫卡在《奋斗的正确姿势》中提出了“职业储备账户”的概念,
职业储备账户=(人脉+技能+品格)*勤奋。
1 人脉可以给你第一次机会
职场中我们通常可以碰到三类人:敌人、朋友和支持者----敌人是在你实现自我理想的道路上不遗余力阻挠你的人;朋友是普通熟人或挚友;支持者是你的导师、伴侣或者同事、伙伴等,能助你一臂之力的人。
“对付敌人的最好办法是远离,试图将敌人转化为朋友或者支持者都是徒劳无功的事情”。个例是《圣战士2》,作为德国军官的配角让人印象深刻,他负伤救了一员盟军,临死前还恋着儿子。这是因为作品想从人性和个体战士的角度去诠释战争,真实的战场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战争的阴影下,不论敌友,人人都会“累的”。
职场上,大多数时候,敌人会冲着你大喊“别再追逐你的理想了,你让我妒嫉!”。所以,在职场中,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主动树敌。可是,遇到苛刻的老板怎么办?作者给出了三条建议:
A 提升自己的业绩
B 认清自己的位置
C 化挫折为动力
记住,抱怨和八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你所处的圈子比你想象的要小很多,你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一次又一次的遇到同样的一群人。”
别提什么永不相见,离职时也竖起你的大拇指。网上有句职场流行语:“要么狠、要么忍、要么滚!”,在你的能力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别急着抱怨,先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们都希望自己像《我的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一样,有唐晶一样的闺蜜、有贺涵一样的支持者。以前作者认为想拥有稳固的事业,必须拥有坚如磐石一般的朋友,然而在他职业变更的转折期,“点头之交”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不知道你的择友标准是什么? 但是作者提出他的标准是“和有意思的人交往”。最近听到一句话“有趣的灵魂总会相遇!”,然相遇之后能否建立朋友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分享信息的意愿。
环顾自己的周围,有的人说,我找不到支持者,或者不知道去哪里寻找支持者。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去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比如你是建筑师,那么所在的城市关于建筑师的组织就是很好的目标,如果没有,那反而是个机会,你可以着手或者至少通过网络将同行聚集起来。
现在网络上的学习社群也是寻找支持者的好地方,你通过读一本书一个节目、加入社群,或许就可以和作者或者其他读者建立链接,一些人将也成为你潜在的支持者。
在一个社群里,一个叫黄磊的蛋糕师经常分享各种读书、听课的信息,于是在几百人中“脱颖而出”,让大家记忆深刻。他通过众筹参与“千车万人穿越大美新疆”,几个小时内凑够9950元。很多支持者甚至算不上“点头之交”,但是他们却接纳了他的梦想。有时候“朋友”和“支持者”之间的界限很模糊,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双向的,而后者是单向的。
2 职业技能给你第二次机会
你比自己想象的拥有更多技能,因为任何事情都可以转化为技能。你可能拥有很多的技能,包括写作、演讲、绘画、烹饪……可是,哪一个是你擅长的?或者说你技能匮乏,却又害怕开始,总是想万一学不出来或者技能过时了,怎么办?那么请考虑五个因素: 工具、钱和专家,时间和信息。
比如想学陶艺,需要花费昂贵的材料费用,你没有专家可以拜师,那么倒不如先将重点放在可以负担得起的时间和信息上。放下手机,从娱乐节目和朋友圈中隔离出来你会发现自己的时间多了;而关于陶艺的信息,在图书馆和网络上很多活动都是有趣、免费和易得的。尽管有句话叫“免费的都是最贵的”,可是你会发现“付费的也不一定都是便宜的”,所以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去甄别信息的真伪,有针对性的寻找信息才是省时省力的。
就我个人经验,很多入门类的语言、技艺在初期的时候最好跟着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很贵,有人跟我说报了几万元的英语学习班,还是感觉没有学到东西。那么你真的找对方法了吗?努力的方向对了吗?而相应的,EnglishPod录音在喜马拉雅上就是免费,个别社群你花费很低的费用就可天天跟随老师学。慢慢来,打磨技能也是长期的过程。但是什么课都囤起来,慢慢学,最终你可能不会再学。所以,精心选择、专注,几种胜过“眉毛胡子一把抓”,
量力而行,最好记录下哪些是你有兴趣的技能---可以消遣的、哪些是你迫切需要而又匮乏的---职业上升需要,哪些是你轻而易举就容易拿下而别人感觉很难的---潜在核心?特别是如果要把兴趣培养成生存技能,你可能不会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不喜欢自己的工作,而别人的工作似乎看上去更轻松或者有意义。
3 品格的力量
品格是决定强大人脉的先决条件。如果说人脉和技能的培养可以立竿见影,那么品格绝对是属于“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你的今天是为未来买单!”-----塞缪尔*约翰逊
培养品格就如同种植果园,杂草---性格的弱点(自恋、失信、悲观和冷漠)是摧毁果树的最大元凶。如果你希望自己具备什么样的品格,那么从今天开始,一点一滴。
慷慨永远比贪婪带来更多的益处。有人担心,万一我太慷慨,别人总想利用我怎么办?嗯,或许吧,谨防过度敏感、草木皆兵!主动询问好过任意揣度人心。慷慨也并非意味着软弱可欺,适当地拒绝和区分界限才能创造健康的人际关系。比如贺涵对于罗子君,并非是有求必应。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所以不了解背后的故事时,不要指手画脚,去掉那些多余的标签。
下图是一对父女,如果只有标题没有背景,你或许误会;如果了解了故事,你或许会肃然起敬。关于故事,不赘述,有兴趣的网络可查,我也是看过简书上作者liuzesheng的分享《罗马人的善举》,今天看到这句话,就想起了这个故事。
图(鲁本斯)/网络
4 勤奋的加速器
广阔的人脉、过硬的技能、完备的人品可以让你在职场上脱颖而出,最后加上勤奋,才能让我们所做的一切成几何倍数增长。
希望扩大人脉?提升技能?储备人品?勤勉上进?关键是要有勇气!
真正的勇气是选择而不是感受,是面对恐惧的奋不顾身。每一份勇气都离不开时间、征求意见、问题、宽容和诚实。允许自己做出不完美的决定,那是你在当时的信息中能做出的最好选择。就如我当初选择当老师,是因为我真的只知道考大学可以去当老师和医生。而幼年的病痛让我希望远离医生。
看过一篇文章《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如果不是在正确的道路上,你越是勤奋,越是远离目标,最终南辕北辙。同时,勤奋也是分阶段的,你可以不辞辛苦也可以劳逸结合,关键看自己把握的度。有成功学的书说,一天只工作四个小时,以显示高效;可是如果把这个事件放在学生阶段,特别是医学生阶段,你可以做到吗?以后敢给人看病吗?别人跟你说美国的孩子都在玩耍,我们应该减负,你却不知道那些大学的图书馆有多少身影凌晨也在思考。
读高中时,几个同学郊游,我随身带着《英语周报》;老师讲课时我睡觉,午休时做作业;在车站候车是站着睡着了......至今,这些还被同学作为笑话。
我父母从来不怕我懈怠,他们每次都嘱咐要注意休息,因为他们觉得我就是勤奋过度的人。尽管,勤奋绝非易事,然勤奋的妙处在于可以将微不足道的机会转化为更大的机会。
最后回顾一下吧,《奋斗的正确姿势》中最重要的就是下面的公式:
职业储备账户=(人脉+技能+品格)*勤奋
当你尽量完善自己的职业账户时,你的职业定能加速发展。
有了完善的职业储备账户,无论坚守还是离职,又有何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