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见过导师,心情好转了许多!
在导师的引导下,似乎为纠结很久很久的心结找到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是对“我”与“别人”话语权的一个新认识!
很久很久以来,习惯于出口成“章”,源源不断地讲“我”的观点,“我”的故事,“我”的经历……
后来,发现“我”的观点、话语——太直白、太主观、太没有分量!
于是,我选择闭上自己的语言开关,开始新的寻觅……
在寻觅中,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别人”……
我开始围绕着“别人”的话、“别人”的文章、“别人”的全部打转……
这时,“我”没了,“我”消失了!
在写文章时,我发现,我努力地将文献的一字一句都记下来,背下来,变成我的。
越努力越困惑,困惑的原因是“我”哪里去了?“我”想的是什么?“我”的观点是什么?“我”的话语似乎不存在了呢?
就这样,经历了一周一周的挣扎与痛苦的绞尽脑汁,昨天,导师似乎帮我找到了答案!
在写论文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两个端点徘徊,要么太“我”、太“自我”啦!要么太“别人”、太“客观”啦!
处于两个端点徘徊的“我”,始终游离于论文之外,而“我”的界限与“他人”的界限始终无法分开,“我”的观点、“别人”的观点始终无法分清……
经历了这个过程,也终于让我分清了在语言表达中的“我”与“别人”的界限,哪些是“我”的话语、“我”的观点;哪些是“别人”的话语、“别人”的观点……
如何将“别人”的观点与话语,归于我的思维体系,转化为我的观点、我的话语,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是未来自己需要走的路!
我也反思:无论是人生路,还是做学术研究,都必须看清“我”,只有懂得了“我”想什么,“我”的目标与方向是什么?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别人”的力量,从而支撑自己的人生路!
【“得到一样东西的最好方法,就是让自己配得上那样东西”。——查理 芒格《穷查理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