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90后,过着91年生日的我享受着90后的头衔,同时也体验了80后的人生。与此同时,这个年龄段的人的父母亲也都应该是60、70年代的改革时代的先锋吧。
今天去参加了一个远房表舅的婚礼,到处洋溢这老一辈的情怀,到婚礼会场的我,反而跟吃了苦瓜炒榴莲一样,反感而厌恶,显得与这里格格不入。并不是我没有体验到人为主义的关怀,这个舅姥姥那个舅老爷对我好的真的是没得说,且不论是看在我母亲的面子上,还是真的是对我这个孙子小辈的喜爱,会场中我不说是光芒闪耀,也可以说是一个小焦点,论风光不输于今天婚礼的男女主角,但是都是远房亲戚,只是认识而已,本没有那么熟络,说着那些言不由衷的关怀与不曾走心的寒暄,做小辈的到处陪着笑脸,却是真的有点苦闷难言。
都说是“生在红旗下,走在改革春风里”,然而一切都却沿袭着老一辈的传统,不要说什么这是精神文明的传承,这或许扯不上什么关系吧。现在的婚礼,无非就是:上个台改个口,收个红包敬杯酒,礼成!吃饭喝酒,宾客散伙随便走。有钱的人结婚砸钱,图个大家开心,没钱的人结婚收钱,图个自己开心。看到这,该有人说小伙你太愤世嫉俗了,那么问题来了,试问一下如果你结婚所有人都不随礼你还会办这场婚礼庆典吗?问过身边很多朋友,如果是在一场两个人的旅行婚礼和一场传统的婚礼中二选一,你会怎么选?答案几乎很一致的选择了前者,理由林林总总,比如说讨厌被司仪磨磨唧唧的絮叨,不喜欢那种压抑的环境觉得拘束……但是为什么旅行婚礼是那样的凤毛麟角呢,答案很现实,父母得把随出去的份子钱收回来啊,大家的婚礼都是这样办的啊。这不是80、90后结了60、70的婚吗?
婚姻是这样,工作也很难幸免 。父母无不为儿女,在你小时候没教过杀人放火,都是希望你出人头地,人前人后是个人物,有个体面工作。当然我们都希望如此,可是在当今这个社会的大形势之下,找个工作别说有多难了,更别说体面的好工作。然后他们含屈忍气的要求我们考公务员,或者去个像样的大工厂当个蓝领工人,他们的要求让我们有点迷惑,不应该是大丈夫持三尺剑立万世功吗?或许这个牛吹的有点过分了,但是平心而论,打小就开始的素质教育,培养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能力,为什么等到了长大了却过着复刻版的工作生活呢?是这个社会强加给我们的工作方式,还是我们走进了老一辈的工作怪圈呢?
工作好不容易有点起色,也能自己活了的时候,家庭会议也差不多该开始了,“大儿子啊,你挑挑房,贷款买个房吧,也该娶个媳妇了”各种各样的糖衣炮弹是轮番轰炸,威逼也好,利诱也罢,总之就是要你买个房,而且还是贷款。如果说我有能力,或者说家庭优越,这无关紧要,毕竟钱放在那里也不会变多,没准还会发霉,会贬值。但是没那个经济能力就没有必要追着炒房一号动车跑步前进吧,先不说别人,就中国这房价,我是跑断腿也撵不上它。说道自己不想买房,租房住着挺好,而且给他们算了一笔帐,买房的钱,足够租一个很好的地段了,而且不喜欢了随时换新的房住,想起来就美的冒泡,此话一出,差点把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找来开批斗会批斗我。说句公道话,这并不是男孩子家父母的问题,因为如果男孩子没有个房子你连丈母娘的家门都找不到。很残酷很现实,却又无能为力,毕竟不要房就敢嫁闺女的丈母娘早已是国宝级别的了,打着灯笼也难找。无奈的,只能在丈母娘的怪圈囚笼里,声嘶力竭的哭喊“放我出去吧,出去吧,去吧……”。
写这篇酸文,不是要试图改变着什么,更不奢望能改变社会,只是想着我们或许能不能换个角度和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给逃出这个怪圈点一个灯,或者在这个圈的墙壁上凿一个洞,美好的传统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瑰宝,不该舍弃,也不会舍弃,但社会进步的同时,环境也随着改变,我们是否也可以多多少少的跟着改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