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心和开心一样,都可以找到种种理由:如果,父母对孩子总是有求必应的话,一旦孩子的某一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耿耿于怀、闷闷不乐。
兴趣狭窄,缺乏社会交往的技能和技巧,这样的孩子往往只对几项活动或游戏感兴趣,或者只和几个小朋友一起玩并形成心理上的依赖。一旦离开,其他的游戏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有的家庭气氛比较紧张,平时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较严肃,虽然为孩子提供了成长所需的各种条件,但孩子还是感到紧张、压抑。经常情绪低落对孩子的性格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
因此,一旦发现孩子不开心了,父母就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引导:
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别责备孩子,责备并不能纠正孩子的行为,只能让孩子感觉更加沮丧,自信心也随之降低。恰当的做法是陪孩子玩游戏,最好是比较轻松、活泼的户外体育游戏。
2.培养孩子拥有广泛的兴趣
在孩子心情好时尝试一些新的游戏活动。有时,孩子不喜欢某些游戏是因为不熟悉游戏规则或不擅长某项活动,而不是他不想进行游戏,这时父母的耐心引导会改变孩子对这些游戏的态度。兴趣广泛了,视野拓宽了,孩子的快乐也就源源而来。
3.扩大孩子的社交圈
父母可以经常带孩子参加儿童或成人的社交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如何结识新朋友,如何与小朋友在游戏中合作,如何解决游戏中的分歧等。让孩子知道,不要把快乐局限在某件事或某个小朋友身上,开心随处都有,只要你愿意去寻找。
4.引导孩子发泄不满
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哭闹,父母不必强行制止。此时应该让孩子的不满情绪得到发泄,让孩子说出他的不满,表示理解并给以安慰,适当地发脾气或哭泣也有利于孩子心理上的放松。
5.跟孩子做知心好友
很多孩子经历过的事家长都经历过,但家长经历过的事孩子们却没有经历过,因此,家长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在情感上主动走近孩子。家长要积极学习,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要主动到孩子的世界中去学习、去接触。比如说经常上上网,和孩子探讨网络知识,尽可能带孩子经常看看电视、电影,逛逛街,和孩子寻找共同语言。只有孩子感觉你是朋友了,才会和你有感情,才会和你亲近。
很多家长把对人生的梦想和对未来的希望都压在了孩子身上,自己的全部精力也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自己以“年龄大”、“照顾孩子”、“没时间”为由,不爱学习,在工作上没有优秀表现,在生活中没有个人爱好,平庸的家长却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也令孩子很难接受。家长只有不丢失自己,才能让孩子感觉自己的父母是值得尊重的长辈与朋友。作为家长,我们只为孩子指导人生,不强迫孩子完全按家长的意愿去做事。我们也不总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鼓励孩子用个人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会使得孩子在未来受到挫折时能够正确对待。
6.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
生活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孩子可以随时自由、放松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孩子还会不开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