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惯例,开头还是先来个自我介绍:
Hello 大家好,我是喵喵!(〃'▽'〃)
(PS:最近给简书账号取了个更高贵的名字——天际苦旅,是取自一句拉丁谚语“Per Aspera Ad Astra”,中文含义是“循此苦旅,以达天际”,意思跟《生于安乐,死于忧患》里边的那段“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样,要抵达天际、就要经历苦旅,不管是学习、工作、生活都是按这个规律发展的。我相信积累的力量,通过积累不断学习,而学习的结果是终将抵达我想要去的地方!)
言归正传,在最近的项目中接触到了很多互联网行业的新鲜词语,乍一看让人云里雾里、似懂非懂的,于是我去搜集相关的资料、自己研究了一番,终于大致弄懂了是个什么东西,这边也给大家分享一下,与大家共同学习!
1 数字化转型
白话解释:做事要用数据说话,讲事实,别总是拍脑袋(想起黄教主那句“我不要你觉得”)
专业解释:对业务场景涉及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商业价值的部分,并且用这部分数据直接指导未来的决策,代替从前人为判断的、主观的决策,或者这部分数据是可以预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的(其实就是【数据挖掘】学科知识的商业应用)
有个很著名的现实案例,沃尔玛“尿布与啤酒”的故事,大家可以去看看
2 路径依赖
白话解释:走一步看一步,只顾眼前,看不见未来,目光短浅、井底之蛙
专业解释:百度的专业解释,我摘抄一下
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
3 轻载化
白话解释:对又笨又重的业务“减肥瘦身”
专业解释:重新梳理重型的、复杂的业务场景,按业务需求优先级把无关紧要的功能砍掉,从而降低新用户的学习成本,增加产品的易用性
4 大中台,小前台
要理解什么是“大中台、小前台”,得先理解什么是前台、中台、后台,这里简单引申一下:
1)前台:前台是与用户直接接触、进行人机交互的那一端,可以把前台比作是人的脸面,也就是用户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那张“脸”;在如今“看脸”的世界,外貌基本决定着人与人交往的关系或者未来关系发展的潜质,可能有点势利,但现实却是如此,毕竟谁都喜欢美好的事物,由此可见前台的重要性
2)后台:如果把前台比作脸面,那么后台就可以比作是人的思想、灵魂、三观,它是决定着人与人交往的深度(比如,某个人是否适合做另一半、是否做合作伙伴等),社交圈有一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放在互联网产品上也适用,后台是产品的最核心的价值精髓
目前绝大多数产品,不论行业(电商、社交、物流、医疗等),都是采用 【前台】-【后台】 的模式,这是传统IT系统的架构(MVC框架),这种模式有好也有坏,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好就好在它能比较完美地匹配到业务需求,只要需求不是很离谱(比如上天摘月亮、宇宙大爆炸),基本都能实现;
•而坏就坏在它的架构臃肿、维护成本高、迭代周期长,比方说现在社会上出现了某个热门话题,公司想借助话题炒一波营销,然后提出实现某个功能,如果按目前 【前台】-【后台】 的模式,需要项目经理、产品经理、UI/交互设计师、前台研发人员、后台研发人员、DBA、测试可能还有安全策略专家、系统架构师等等岗位觉得共同投入生产,牵涉的人员越多、情况越复杂,可能话题都结束了功能都还没上线,当然你可能说让公司多招一些人力进来通宵干活不就完了,但你觉得现实么?
3)中台:“中台”这个概念最早是由阿里提出的,具体内容可以点这里看看;中台我粗俗的比作是人体器官(比如心肝脾肺肾等等),中台可不只是冷冰冰的信息系统,中台还包括部门员工、企业文化等等方面,毕竟系统是死的,而人和企业是活的,
为什么要“大中台、小前台”?我浓缩一下,就一个词“增效降本”,具体如下:
1)缩减迭代周期,快速响应业务需求,比方说上午提了需求,下午功能就上线——增效
2)开源节流,降低人力成本,有些部门人员臃肿、养着一批闲人,尤其是大型企业,中台的出现预示着未来这批人是会走向没落的——降本
怎么做到“大中台、小前台”呢?我再浓缩一下
1)把复杂的业务逻辑下沉至中台,前台只需要保留最简化的功能即可
2)同时把通用的、有共性的业务解耦,形成一个个独立的业务模块,中台要把这些业务模块统一归集起来,就像个组件库一样,当有业务需求时,前台直接从中台申请调用能力(直接从组件库中挑出需要用到的组件,把组件组装起来即可),中台快速响应业务诉求
(以上观点可能还比较片面,欢迎大神指正)
5 展销一体
白话解释:体验完产品(如手机、家具等)后直接下单购买
专业解释:商品展示+商品销售 两个动作在同一个业务场景中先后发生,实现闭环
6 OMO(线上线下渠道融合)
OMO 英文全称是 Online Merge Offline,中文意思是线上融合线下
•所谓线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比方说,去菜市场买菜,在学校上课,在K歌房唱歌等
•所谓线上,就是人不用在实体店,比方说在家里、在公司里、在厕所里就能完成以前需要在店里才能完成的动作,线下的动作搬到互联网上来,比方说,通过【每日优鲜】买菜、通过【钉钉】上网课、通过【唱吧】K歌等
以前我们说O2O就是线上到线下、线下到线上,对线上、线下明显地划分出界线,线下和线上的用户体验是不同的,而现在所谓OMO(线上线下双渠道融合)其实就是把线上线下的边界模糊化,使得用户体验不出服务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服务价格融合:以前商家为了抢夺线下的流量到线上,通常在线上组织促销活动,以更低的价格吸引客户,如新用户注册送无门槛10元优惠券,而现在双渠道融合后,价格同步,线上线下互相导流
2)产品库存融合:过往要么只有线上有货、要么只有线下有货,而现在库存同步后,商家统一了库存口径,一个是对商家自己盘查库存更加便捷了,另一个对用户的消费体验也有所改善
3)消费体验融合:两种模式的融合 = 线上购买、线下提货 + 线下体验、线上购买
(还有其他方面,欢迎简友交流补充)
2020-3-31 随笔
2020-4-29 更新
7 桌面研究
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的时候是在一篇调研报告,我第一印象是为啥要研究桌子哈哈哈...
“桌面研究”不是它的字面意思,不是研究桌子,而是项目调研的一种方式,可用于调研的任何阶段,但更适用于项目调研前期,也即预研阶段。
白话解释: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值不值得借鉴(抄),或者看看别人的资料对自己项目本身有什么启发
专业解释:(摘自百度百科)
不进行一手资料的实地调研和采集,而直接通过电脑、杂志、书籍、文档、互联网搜索等现有二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通常也可以称之为案面研究,也有业内人士称之为“二手资料研究” 方法。
通过二手资料来了解项目的整个现状,得出一定分析结果可以为下一步研究(访谈等内容)做铺垫。
Best Reg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