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西走廊这条路上发生过太多精彩的故事,我们想先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聊起。为什么是汉武帝?
因为丝绸之路的凿空就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他7岁被立为皇太子,16岁继承皇位,在位54年将星出世、人才济济、群星闪耀。
他的年代有杰出的外交官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得以频繁交流,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有天才军事家霍去病打赢河西之战,汉王朝得以巩固边防、戍兵屯田,设立河西四郡;
而后为了休养生息,决定实行和亲政策,又有细君公主与解忧公主,舍己为国、用数十载光阴去维护汉乌关系稳定。
2000年前就注定了,西汉是我们了解河西走廊时、不能不涉猎的一段历史。
汉武帝▼
姓名:刘彻
朝代:汉朝,公元前156年-前87年
职业:皇帝、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文学家
性格:知人善用、雄才大略
西汉初年,匈奴冒顿单于控制了西域地区,以此为军事据点经常侵占汉朝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百姓苦不堪扰。
在和匈奴斗争的过程中,汉朝统治者愈发意识到西域地区的重要性,刚刚继位的汉武帝刘彻一心想要消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他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被匈奴赶走被迫西迁的大月氏有想要报仇的想法,但苦于军事力量不够。
汉武帝一听,暗喜:我助你一臂之力,我们联合起来、东西夹击,这事不就成了!
想法是有了,但是要怎么告诉大月氏呢?要知道往西去找大月氏一定会经过河西走廊,而这片地方现在已经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了。
汉武帝找来了年仅25岁的张骞。
张骞▼
姓名:张骞
朝代:汉朝,公元前164年—前114年
职业: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性格:坚韧不拔、心胸开阔、信义待人
汉武帝告诉张骞:我们大汉有意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断匈右臂,但首先要和西域取得联系,需要有人出使西域,你敢吗?
张骞欣然应允。
于是公元前139年,25岁的张骞率领了100多名随行人员,由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奉命前往西域。
不巧的是,刚进入河西走廊,他们就碰上了匈奴骑兵,所有人如数被俘。
这一俘就是10年。普通人也许就这样淡忘了曾经的使命,但张骞没有。他趁着匈奴人看守放松的时候逃了出来,他要继续去找大月氏、实现自己对汉武帝的承诺。
但大月氏是一个想得开的民族,十年还算安逸的生活让他们不想再去挑起战争。张骞花了一整年的时间尝试说服大月氏王,但他最终还是拒绝了张骞递来的“汉王朝的橄榄枝”。
张骞只能启程返回汉地。但是运气确实是太差了一点,回去的路上他又被匈奴人俘虏了。不过十年被囚的经验也不是盖的,张骞知道,忍耐才有机会。
一年后他又逮着机会出逃了,公元前126年,距离他离开时已经过去了13年,张骞终于回到了梦中千思万想的故乡长安,只是出发时的100人使团、回来时只剩下了他和堂邑父两人。
虽然外交的任务失败了,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不仅带回了大量西域产品和信息,而且对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张骞本人因为功勋显赫,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喝了十三年西北风的他,把这些年来在西域的所见所闻给汉武帝都说了一遍:西域各国的人口、城市、兵力、有些什么特产、宝石和玻璃多么漂亮、那边的葡萄和石榴多么好吃,以及我是怎么把汉王朝的繁荣盛况透露给这些国家的。
这更加坚定了汉武帝想要实现王者无外“大一统”的想法,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收回河西走廊。
这时候一个军事天才出现了。
霍去病▼
姓名:霍去病
朝代:汉朝,公元前140年-前117年
职业:将军、军事家、民族英雄
性格:胆大心细、骁勇善战
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及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少年时就善长骑射,颇得汉武帝赏识。
18岁那年,霍去病被武帝任命为剽姚校尉,跟随大将军卫青一起出击匈奴。霍去病只带了八百骑兵就深入大漠,直击匈奴,两次功冠全军。这是他第一次出征,却也一战成名,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也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回来的五年后,20岁的霍去病即将打赢一场漂亮的战争,一己之力改变汉王朝和西域的命运。
在这场汉匈河西之战中,这个少年英雄大获全胜,降服近十万匈奴,一举收回了河西地区的控制权。
也正因为这场战争的胜利,两年后张骞得以再次出使西域,这一次顺畅多了,这条连结东西方文明、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的通道也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一生从无败绩,是天才型选手。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才使汉朝得以控制河西地区,汉朝和西域的交通要道才得以打通,河西四郡才得以设立,他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丝绸之路的畅通打下了基础。
可惜天妒英才,骠骑将军霍去病年仅24岁就病逝了,汉武帝痛心之余仿照祁连山的形状为他修筑了坟墓。
霍去病对河西走廊的影响深远,以至河西四郡中三郡名字由来都跟他有关。
远征河西时霍去病率军翻越乌鞘岭,从武威境内开始连连击败匈奴,彰显了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武威由此而得名。
张掖的名字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这是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追思,纪念他开拓河西走廊的惊天一战,终于使大汉帝国可以舒展地张开手臂。
关于酒泉的得名,有一种说法是和“汉武御酒”的传说有关。河西之战胜利之后,汉武帝赐了三壶御酒给霍去病,霍去病不愿独享,但御酒太少分不了数万将士,于是他将酒倒入“金泉”,与全军将士共饮泉水,“酒泉”的佳话从此传开。
咱们说回公元前120年,也就是霍去病攻下河西地区的第二年,一个女外交官出生了,她就是——解忧公主。
刘解忧▼
姓名:刘解忧
朝代:汉朝,公元前120年-前49年
职业:和亲公主、外交家
性格:胸怀大义、一心为国
解忧公主的先祖是汉高祖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按理说这是妥妥的皇家贵族,但是刘解忧的祖父刘戊参加了吴楚七国之乱,企图谋反未成后自杀,所以其实她是以罪臣后代的身份出生的。
等到刘解忧长到20岁的时候,她突然被远房亲戚汉武帝刘彻叫进了宫中,武帝告诉她——
“我们正在维系和西域乌孙的关系,需要一位公主接替细君公主去完成和亲事宜,你被选中了”
没有人关心她愿不愿意嫁到几千公里外的草原上,从此过上一身羊膻味的生活。刘解忧就这样背上了家国使命。
在敦煌悬泉置歇脚的那天是很普通的一天,但对刘解忧来说这是她在大汉土地上的最后一晚,明天开始,她是必须巩固汉乌联盟的和亲公主,她不能再任性。
这一年,是霍去病收复河西走廊的第20个年头。
解忧公主嫁给第一任丈夫军须靡没几年他就撒手人寰,为了遵从草原上的收继婚制,解忧公主改嫁了新王——军须靡的弟弟翁归靡。
幸运的是,翁归靡在位时期非常宠爱解忧公主,他们生育了三儿两女、恩爱和睦。这个时期的汉乌关系也达到了顶峰,解忧公主将汉朝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礼仪制度带到了乌孙,乌孙也成为了西域最强大的王国。
解忧公主快60岁的时候,翁归靡逝世,她被迫再次改嫁新王泥靡。两人感情不合,加上两个儿子相继病死,解忧公主在乌孙了无牵挂,只想落叶归根,提笔给汉宣帝写了封家书:
读到“年老土思,愿得为骸骨,葬汉地”这一段的时候,贵为天子的汉宣帝也潸然泪下,当下决定接70岁的解忧公主回家。
这时候距离公主出嫁离家,已经过了整整50年,她也从一个风华正茂的窈窕少女变成了风烛残年的西域妇女。
一去九千里
一去五十年
红颜离家皓首归来
青丝变白发
解忧公主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汉哀帝、汉宣帝四朝,曾嫁给三任乌孙国王,她是对汉朝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稳固了大汉边界的安全,为大汉和乌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的一生就像她的名字一样,解忧解忧,为国分忧。
在亲汉派和亲匈奴派的朝延斗争、宫廷争斗中苦心经营,配合汉朝遏制匈奴,把汉朝的神威传遍西域,为巩固汉乌关系立下了汗马功劳。身为公主,又何尝不是一位伟大的出色的外交官呢?
漫等闲帝女乌孙嫁,
长留着王子金杯话。
为的是和亲民族安戎马,
为的是交欢琴瑟传文化。
重任付儿家,
雪岭冰川跨。
论功勋岂在萧房下?
——赵朴初·《塞鸿秋》
我们想借由《敦煌大历史》这本书里很喜欢的一段话来总结“这一次的河西走廊”:
“汉武帝的历史,不仅仅是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铁血男儿的喋血疆场,也不仅仅是张骞、苏武、班超等柱国栋梁的夙兴夜寐,同时也是细君公主、解忧公主等红粉佳人的合纵连横。英雄建功的鲜血与美人思乡的热泪,共同写成了汉武雄风。她们将汗水与青春洒在异国,却将心留在了故乡,是大汉帝国温柔的脊梁!”
这又何尝不是河西走廊的历史呢!这条1000公里长的通道,留下过皇亲贵族为了国无外患而毅然远嫁他乡的痕迹,留下过天才将领们为了边境和平而戎马一生的碧血丹心,也有无数普通人在这里为了守护信仰献出了青春和生命。
万图路提出『旅行➕好书』的文旅模式,我们认为旅行和读好书的本质是一样的:增长知识、丰富见识,只不过读书是静下去,旅行是动起来。
我们希望和大家一起坚持读书、定期旅行、保持思考、丰富自我,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
这一次,让书带路,开启一场河西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