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次在上课时,发现一女生低着头摆弄东西,刚好课进行到当堂检测环节,于是我便提问她站起来回答问题,结果可想而知,她根本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由于这个女生上节课就是精力不集中,让她回答问题,站起来就是现在的情景再现。当时,我只是让她站了一会,之后,并没有点名直接批评她,而是面对全班同学说:“大家不要觉得学习是给老师学的等等之类的话”。但我感觉到她当时并没有认同我的观点,似乎对我的话还有些不高兴。
今天,再次面对她,我脑子快速转了一下,决定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
我先让她坐下,然后微笑着对大家说:“看起来这位同学对我有意见呀,不喜欢听我讲课哦,若真是这样,我真诚希望下课后你能主动找我提出来,我一定认真聆听。你可以不喜欢我,但一定要喜欢数学呀,不能因为我而影响了你的学习呀”。我说这话时,始终都是面带微笑的,而且声音很轻柔的,完全不像是在批评她,而仅仅是向她提建议。没想到这位女生脸微微红了,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笑容。接下来,我发现她听课认真了许多,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及时提问了她,并肯定了她的答案。
反思这件事,为什么同样是不听课,我前后两次说话方式不同,结果就大相径庭呢?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今天的话可能触动了这个孩子的心灵,而之前的一次,她更多感受到的是我的埋怨和生气。因为当时我并没有处理了自己的心情,导致让孩子的心情也跟着郁闷和不解。
二.今天我和她的沟通是以尊重为基础的。我没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而是把我们俩个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和她进行沟通。没有语言暴力,没有气急败坏,没有权威性的说教,而是一种出于同理心下的平和沟通,也许,这就是尊重。
通过这件事,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尊重是有效沟通的基础,要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就要避免自大行为、自我行为、自私行为、操控行为、多疑行为。我们只有放下教师的架子,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中,了解学生的信念和价值观,才能对学生做出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和激励,才能与学生的信念和情感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