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视频中说,人从动物本性中带来的贪婪、自私,随着社会化成长后,变得趋利避害、趋炎附势,好逸恶劳。
因此做事情需要顺人性,包括自己,认同自己的不想做。
才赞同有个说法,自律就是不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好自己不想做的事,再说具体一点,就是不做自己想做又可以不做的事,比如刷视频,看网文,也不能否认一点意义都没有,但长时间的刷反而增加焦虑,自寻烦恼。
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早就告诫人们。
还有就是做好自己不想做又必须做的事,什么事情必须做?有关成长的,比如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读书,世界在你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很多事都被前人写进书里,生活中的困惑,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关键是自己是否读到,读的书是否足够多。
非常赞同一句话,据说是鲁迅说的,急不择言,不是没有时间思考,而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思考(不是原文抄写,而是背下来的)。
为什么要读书?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平时多练习思考,遇到问题才有更多模板可以选择。
有个形象的比喻是“请进会议室里的陌生人”。
说最初在人生的会议室是,只有自己一个人,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就不断地请进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就会给出建议,让自己的决定更好。
比如现在写本文,进入会议室的(我能想起的)就有(按先的顺序):刘润、王志刚(访谈),老子,樊登,小学老师,李笑来,罗振宇,他们都分别在会议室中对我说。
因此可以说,读书的本身也是逆人性的,却有利于成长,必须多做,才是逼孩子读书的目的——训练思维,解决问题。
刷视频网文虽好,长时间却更焦虑,不做自己想做又可以不做的事,才是自律。
顺人性做事,从自己开始,才是最好的成长。
今天早起写下这点思考,对自己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