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情绪,就想当于一个人的操作系统。
常常听到有人说,自己的情绪崩了,那么就代表他的个人操作系统已经崩盘了,理智与决策力都将暂时离开他。混乱无序,那种浓浓的破坏欲将暂时占领高地。
我想,我们应该都有过这种丧失理智的感觉吧。当情绪崩溃了之后,短时间内,我们是很难调整过来的。
系统崩溃了,总得需要时间去重新塑造一个系统。
情绪就是我们人类的底层操作系统,这个概念,我是学自梁宁老师,短短十分钟,给了我很多的惊喜,让我有了一种被知识满足的感觉,于是我有了愉悦的感觉,更直白一点,就是,我开始爽了。
区别与愉悦与不爽的其实就是满足与否,当我们被满足之后,自然就会开始愉悦,开始感到爽。
当我们得不到满足时,那种难受的感觉相比很多人都心有体会吧,那就是强烈的不爽,也是很多冲突发生的关键。
人与人之间相处,你能满足我的要求,我也能满足你的,那咱们之间就会感觉很愉悦,相处起来就会感觉很搭,互相都能理解。
如果互相都瞧着不顺眼,对于你,我忍受不了,也没办法满足你的要求,那相处起来自然就到处都是问题,恨不得早早离开。
这一点我是有深刻体会的。
大学期间,我有一个相处很好的室友,虽然偶有矛盾,但总体感觉一直很好,即使毕业之后也共同居住过一段时间,相处依然良好。
这其实也取决于我们之间的约定,大学时,可能单凭讲义气就够了,等毕业之后,见识过社会之后,相处起来就没有那么单纯了,更多的会去衡量自己的利益,毕竟我们需要靠自己活下去。
于是我们之间有了一个很单纯的约定,亲兄弟,明算账。
这点很关键,我曾经也想过,这样会不会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利益化,让我们兄弟之间再没有那么深的羁绊。
不过,这种相处方式,通过了时间的检验。
我们从刚上大学时候认识,到毕业工作,相处的时间得有6年多,将近7年一辈子了,我们的关系依然良好,时时有联络。
我感觉我们当初就是找对了相处模式,我们能相互满足对方的要求,所以我们友谊长存。
与之相反的情况是我来北京以后,又碰到一个室友。
认识没多久,我就已经在心里对于这段室友关系画了叉,我满足不了他的要求,同样,他也严重不符合我的要求,但又迫于情势,一段时间内必然会住在一起,于是我就相当果断的放弃了与他的一些交流,只是平常心对待,连朋友都算不上。
在听过梁宁老师的这节课之后,我对于这两段关系,理解的更加深刻了,对于以后与人相处之间,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与人之间相处,人与事之间相处,能否融洽,和谐,其实就是取决于我们能否感到满足。
愉悦与不爽,其实就是代表一个人的兴奋程度,最低点就是不爽,一点兴奋度都欠缺,最高点就是愉悦,非常爽,整个人都感觉要飞起来一样,连走路都会很嗨的感觉,这就是我对于愉悦与不爽的理解。